寒冬时分,户外鱼塘早已结冰,但在宁夏佳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温棚里,却呈现出鱼翔潜底的热闹景象。
今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该企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达成合作,采用“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让设施养鱼和蔬菜种植在同一空间中互生共长,实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
养鱼 循环用水高效增产
12月13日上午,该企业副总经理王金福守在温棚里,和工人检测当天的水质,并将其详细记录在册,这些数据将发送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分析。
这座温棚占地1.5亩,分为设施养鱼和蔬菜种植两个生产区域,设施养鱼区可实现水产养殖及水体净化循环等功能,蔬菜种植区则可实现蔬菜种植、生产和管理功能。
其中设施养鱼区约占温棚面积的15%,走进温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圆形养鱼池,由铝材板、聚乙烯板制造,约容纳52立方米的水量,空间虽小,但却能养殖1500公斤至2000公斤鱼,真正实现了水的高效利用。
“别看鱼池小,里面可是有另一番天地。”王金福介绍道,鱼池底部呈斗状,养殖尾水不间断从出水口排出,然后进入微滤机进行过滤分离。
其中10%的高浓度粪污水进入集污发酵池,定期通过管道浇灌蔬菜,实现水肥一体化操作,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其余90%的低浓度尾水则进入水培蔬菜种植区,由水培蔬菜吸收去除磷、氮等元素,净化后的水体将进入微生物制剂分解处理器,工人们利用微生物菌剂再次分解有机质,降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元素,最后水体通过紫外线杀菌器灭菌后,将再次进入养殖池进行循环利用。
实现渔业养殖绿色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王金福介绍:“小天地也有大作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养殖方式,省水又省地,至少能节省30%左右的水。”据悉,目前该企业建设有10栋温棚,将全部采用“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种菜 一水两用四季循环
穿过设施养鱼区,记者来到蔬菜种植区域,这里分为两种种植模式,一种是水培蔬菜模式,一种是土培蔬菜模式。
王金福介绍:“蔬菜这块儿,我们现在种的生菜和芹菜,水培蔬菜基本上35天就能长一茬,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味道好品质高。”
凑近仔细一瞧,一棵棵脆嫩的生菜在光照下反射出光芒,成排成行地站立在水培管道中,在管道中潺潺流动的水来自于养殖区域排放的富营养化尾水。而这样绿意盎然的景象跨越了冬春,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实现全年供应。
紧挨着水培蔬菜区域的就是传统的土培蔬菜,这里种植的是市场上常见的芹菜,如今正到了生长中后期,工人冯秀清会定期打开阀门,将养殖区域的集污发酵池里的水输送至菜地里,通过养鱼的粪肥浇灌菜地,既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也增加了蔬菜大棚的产值。
王金福介绍,经过专家2年的“设施养鱼+大棚蔬菜种植”鱼菜共生综合种养试验,初步表明西红柿生长态势好,发根快,落叶期延后30天,单棚平均产量7500公斤。而每个圆形养鱼池养殖斑点叉尾鮰、鲈鱼等名优品种,产量1500公斤左右。经过总体测算,该模式单棚利润在3万元左右,较常规单种大棚利润提高1至2倍。
致富 鱼菜共生节本增效
工人冯秀清是“十二五”移民,来基地干活以前没有接触过“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所以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
为了帮助工人们掌握种养殖技术,该企业开展了多期培训,手把手教会移民们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冯秀清介绍说:“企业教我们养鱼、种菜、管理,在这里学了不少技术哩。”对这份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他十分珍惜。
和冯秀清不同,王金福已从事农业种植近20年时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我们采用的‘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只需要定期给鱼池补水、换水,菜地的水都来自鱼池,节水又省地。”
他认为,“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渔业养殖尾水净化问题,实现养殖水体零排放和循环利用,一个温棚同时能生产名优水产品和优质蔬菜,实现了一棚两产、鱼菜共生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做精农业,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眼下,随着银川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渔业养殖、蔬菜种植等农业产业也逐步走上了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径。(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