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的沈先生站在某线路地铁站里的自动售货机前购买商品,轻轻点击屏幕后,机器就很快自动获取了其脸部信息,接着柜子的门瞬间被打开。沈先生取完商品后,手机随即收到结账信息。但在感受便利之余,沈先生也不禁担心:自己的脸部信息被送往哪里了?又是否会因此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近年来,自动售货机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场景之一。然而,据媒体报道,上海地铁站内部分自动售货机存在诱导使用刷脸支付、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的部分地铁站和高校。在这些地点,自动售货机显著位置展示“刷脸支付”方式,甚至几乎成为默认首选状态。消费者在选择这种支付方式时,往往被要求授权获取多项个人信息,如手机号、性别、生日等。
除了自动售货机,商超的自助收银台也是“刷脸支付”的常见场景。在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顾客在结账前就可以看到机器上醒目的“刷脸登录”选项。尽管同时提供了其他支付方式,但自助收银台的数量明显高于人工结账通道,且使用扫码支付还需先下载商超官方App,增加了消费者的支付难度。因此,不少消费者为了便捷而选择“刷脸支付”。
然而,专家提醒,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应谨慎“赏脸”。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合法、正当、必要,并应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
当下许多自动售货机和自助收银台存在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的情况,这种行为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同时,采取诱导和优惠的方式吸引用户选择刷脸支付,实际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还可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网信说法】
在使用“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时,应充分了解并谨慎授权个人信息。同时,企业也应遵循“最少使用”和“最小存储”的原则,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对于违规行为,网信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此外,网信部门还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强化对刷脸支付安全隐患的警示和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