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披露一起养老保险诈骗案。原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刘某,因网络赌博欠债后,以“内部渠道办理社保”为名,通过伪造红头文件、虚构领导会面场景、出具虚假借条等手段,精心设计“关系型”骗局,先后骗取15名群众共计199.2万元。
“内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45岁就可以退休领‘养老金’,每个月领2000元,就10个名额。”2023年12月中旬,熊某得知亲戚委托刘某办理社保,并一次性补领了四个月“养老金”,怦然心动。他明知弟弟、弟妹不符合办理条件,仍委托刘某办理养老保险,并转账4万元作为定金。然而,转账后的第二天,亲戚给熊某打来电话,说自己收到的“养老金”都是私人转账,大家都被刘某骗了。
2023年4月,因参与网络赌博,刘某欠下了上百万元的网贷及高利贷。刘某原系某镇政府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身边有人向其咨询养老保险办理事宜,急于还债的刘某便动起了歪心思,宣称自己有人脉关系,能帮忙办理。
为打消被害人疑虑,刘某在收到钱款后,会给对方出具借条,并承诺办不成包退钱,甚至还伪造了红头文件、票据、社保到账记录,这不仅让被害人放松警惕,还成为熟人亲朋之间口口相传“能办成”的证据。此后,陆续有人主动找到刘某请求帮忙,有多人因对刘某信任有加,主动牵线搭桥为其介绍“业务”。
“我以为坐在局长办公室里的应该就是局长。”被害人雷某回忆说,出于谨慎,他在请刘某办理“业务”过程中,提出只有见到某局领导才能放心交钱,没想到刘某一口答应。
刘某打听到某局领导周二上午开会、办公室一般不锁门等信息后,安排情人李某提前潜入局长办公室扮演“局长”,刘某再以访客身份带着雷某进去见“局长”。见到“局长”后,雷某立即交付了定金,后又请刘某带其再次会见“局长”帮助妻子办理社保,结果先后被刘某骗走19万余元。
刘某收到钱款后,并没有为被害人办理社保,而是用于个人消费和偿还赌债。2024年初,多名被害人发现自己的退休金办理事宜毫无进展,且联系不上刘某,才意识到被骗并报案。
2024年1月30日,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以刘某涉嫌诈骗罪将该案移送至四川省渠县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刘某到案后,以向8名被害人出具了“借条”为由,辩称是正常的民间借贷关系,仅承认骗取7人90万元。
“正常出具借条会明确写明借款金额、何时归还等关键信息,可刘某出具的借条,仅仅载明收到某人多少钱,不符合借条的通常写法。”办案检察官继续核查发现,刘某声称的借款用途与查证事实不符,有的资金还被直接转入网络赌博账户,这进一步佐证了刘某出具借条并非出于正常的民间借贷目的。
综合各项证据研判,检察官认为,刘某出具借条收取资金的行为涉嫌诈骗罪,总计诈骗15人181万余元。
2024年2月6日,检察机关以涉嫌诈骗罪批准逮捕刘某。同年4月3日,公安机关将刘某移送审查起诉。在审查中,刘某银行卡中的几笔转账记录引起了办案检察官的注意。经进一步调查,检察官发现田某、徐某等4人因尚未察觉被骗而未报案,经引导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补充侦查,查明刘某总涉案金额为199.2万元。
2024年7月,渠县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同年8月,刘某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同案犯李某于2024年10月被移送审查起诉,因系初犯、偶犯,主动到案如实供述罪行,积极退赃取得谅解,于今年5月被法院作出前述判决。
【网信说法】
本案系一起典型的"关系型"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利用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及"走后门"心理实施精准犯罪。刘某作为基层公职人员,利用职务身份背书,通过伪造红头文件、虚构领导会面场景、出具不规范借条等手段,构建出"内部渠道可办社保"的虚假认知闭环。其犯罪手法呈现三大特征:
1.权威性伪装术
刘某精准把握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依赖心理,通过安排情人冒充局长、伪造社保到账记录等操作,将个人行为包装成官方行为。这种"场景化诈骗"突破传统电话诈骗模式,利用真实办公环境增强可信度,使被害人产生"眼见为实"的认知偏差。
2.心理控制策略
针对被害人"办不成可退款"的安全心理,刘某刻意出具仅载明收款金额的"瑕疵借条",既规避法律风险又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当被害人产生疑虑时,其通过"再介绍业务可优先办理"等话术实施二次控制,形成"投入越多越难抽身"的心理陷阱。
3.裂变式传播效应
利用熟人社会网络效应,初期受害者转化为"义务宣传员",形成"能人办事"的口碑传播。这种基于地缘、亲缘关系的信任传递,使诈骗范围呈几何级数扩张,最终导致15人受骗、涉案金额达199.2万元的严重后果。
网信部门提醒广大网友:社保办理具有严格法定程序,不存在"特殊渠道",政府公文、票据可通过官方渠道核验真伪,发现异常转账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