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危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个别不法分子利用AI工具制作并传播虚假信息,从伪造热点事件、捏造名人言论到炮制伪科学、嫁接虚假证据,AI谣言的危害日益凸显。近日,陕西西安网安部门成功查获一起通过AI洗稿批量生成、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案件,涉事人员因编造虚假信息引发社会关注,最终受到法律惩处。
近日,西安网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网络平台多个账号以间隔20至50分钟的频率,相继发布内容完全一致的帖子,均声称本市某中学存在体罚学生现象。经调查溯源,网传信息中的事件系“移花接木”编造而成,相关贴文内容纯属虚假谣言。西安市公安局网安部门迅速展开行动,锁定涉事MCN机构,并查明实际运营人潘某乐为谋取利益,操控100个网络账号(均为其网上购买)进行自媒体运营。为赚取平台返利, 潘某乐利用AI工具对现有内容进行洗稿,批量发布虚假信息,导致谣言迅速扩散,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
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潘某乐予以行政处罚,对其利用技术手段操纵账号、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作出严肃处理。此案不仅暴露了AI技术被滥用的风险,也警示公众: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网信说法】
从技术层面看,AI工具本身是中立的,但其“自动化生成”“批量传播”的特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谣言的“孵化器”。本案中,潘某乐通过购买账号、AI洗稿等手段,将虚假信息伪装成“真实爆料”,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消耗了社会信任资源。网信部门提醒,网络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对批量发布、高度相似的账号及内容提高警惕;网民也应提升媒介素养,面对未经核实的热点事件,需保持理性判断,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二传手”。
技术向善,始于你我。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法律约束,更需每个人以责任守护。网信部门将持续加大网络谣言打击力度,同时呼吁公众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违法线索,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