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对流转到期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改革,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记者 郎凯 摄
土地是生活之本、生产之要,如何让土地“活”起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是土地权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银川自2021年推行土地权改革,以盘活土地资源、保障市场供给、提高配置效率、守住耕地红线为改革重点,聚焦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盘活增值土地资源、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等重点任务,力争在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拓展多元化供应方式、全面开展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探索国有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利用等方面创造可复制、可借鉴的银川土地权改革经验,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改革。
优化布局实现集中高效利用
推进土地权改革,首先要夯实改革基础。
2021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银川市关于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实施意见》《银川市深入推进辖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银川市集体土地征收及房屋拆迁安置宗地包干实施意见》等10余项政策,并制定实施《银川市区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和《银川市区标定地价体系成果》《贺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永宁县国有农用地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
围绕各项法规政策,银川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入手,让“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记者从银川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我市已编制完成《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上报至国务院待批,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完成终期成果;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核并正式启用;全市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及有开发建设需求的221个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2021年以来,全市共计供应土地30619.96亩,通过不同化解方式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1271.88亩,盘活低效用地1913.96亩,处置闲置土地10208.12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2月25日完成银川市首宗“标准地”带规划设计方案挂牌出让,第二宗产业用地“标准地”于12月9日完成交易,通过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助推土地“即拍即用”“拿地即开工”。
“土地存贷”让农民存入新希望
今年6月,宁夏共创土地运营开发有限公司完成首笔农村土地存贷业务。宁夏新阿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共创土地公司获得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2479.38亩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并以土地流转经营权作抵押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缺少抵押物、融资难问题,标志着贺兰县土地权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了新的突破。
贺兰县作为全区土地权改革的试点县,近年来在土地权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土地存贷”是贺兰县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系统性解决农村土地零散、农业经营规模小、业态单一、农民权益难保障等问题的创新举措。
过去,星光村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粮食作物,虽然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难题,但这对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起到的效果甚微。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农民增收,增加村集体收入?星光村党支部书记黎伟介绍,2022年,星光村对流转到期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改革,引导农户与所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协议,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中流转的土地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可经营土地资源“存”入贺兰县属国有企业—宁夏共创土地运营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对土地权属进行审核后分类给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土地存折”。
共创土地公司对存入的土地则进行了系统性规划,视情况进行集中整理,不断完善灌排水、沟渠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形成集中连片的“百亩方”“千亩方”高标准农田。而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则清理地上附着物,完善道路、供电等设施,成为可上市交易的“净地”,提升土地价值。
贺兰县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主任李太表示,“土地存贷”模式在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也让参与的农户、集体、企业、经营主体受益,实现多方共赢。星光村村集体把农户手中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打破一家一户生产的局限,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创造条件,发挥农业生产规模效应、品牌效益,拓展农村多种功能,加快乡村产业振兴。
“标准地”供地模式迎来发展机遇
盘活闲置用地,整合低效用地,是土地权改革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领域在试点推进的同时,在工业用地方面,我市也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推进。
位于经开区的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2022年在项目前期建设时面临土地供给不足的难题,经开区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助推项目加快建设。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亮介绍,相关部门通过优化整体规划方案,盘活闲置资源用地,以保证项目快速推进,“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也为二期项目建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紧紧围绕“六权”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探索创新模式,完成了全区首例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预告登记,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标准地”供地模式。
银川经开区国土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严控增量用地,积极推进存量用地挖潜。通过“项目嫁接”、收储收购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盘活处置闲置低效用地面积超7500亩。其中占地580亩的鑫晶盛工业蓝宝石制造加工项目中的167亩用地,就是盘活利用了原宁化塑料的闲置土地。今年上半年,园区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上持续发力,已盘活处置低效用地655亩。
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优化土地供给,可以力促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丁建亮介绍,目前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7亿元,年产蓝宝石晶体3500吨,企业在改革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地权改革重在盘活增值,通过盘活沉睡资源、闲置资源、隐形资源,让存量变增量,资源变资产,权益变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管理难、利用方式粗放、闲置荒地多、高效利用率低等问题。银川通过土地权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市土地权改革成效初显,每一块土地有了“身份证”,每一块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每一块土地也充分释放了发展活力。(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