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装两车,今天就能把这100多吨玉米粒送到味精厂了。”10月15日下午,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晒场上,装载机和筛选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座银灰色烘干塔正不停运转,金黄的玉米粒顺着传送带“哗啦啦”涌入仓库,粮食所有人全海鹏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盯着手机里的订单信息催促。去年此时,这位来自常信乡桂南村的收粮大户,还因为阴雨天玉米无法晾晒发霉而愁得睡不着觉。
全海鹏收粮已有多个年头,让他最头疼的是每年秋收时“看天晒粮”。
“去年9月底,我收了800多吨玉米棒子,本想拉到海吉星物流园晒上一个月再脱粒,结果连着下了很多天的雨。雇了十几个人,拿着铁锹不停地翻晒, 翻了三四遍,最后还是有很多玉米发霉,不仅卖不上价,还额外增加了人工成本。” 回忆起去年遭遇,全海鹏心有余悸。
今年8月初,全海鹏在手机上刷到一条红星村建设烘干塔的消息,视频里银灰色的烘干塔高高矗立,传送带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玉米粒。“看到这个消息,我立马打听找到了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兵的手机号。”全海鹏说,“当天我就开车赶到红星村,看到了正在调试的烘干塔、干净整洁的晒场及正在建设的配套仓库,悬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得知烘干塔日处理能力最高达到200吨,还能提供低于成本价的服务,他当场与周玉兵确定合作意向。
9月25日,全海鹏第一时间拉来80吨玉米。
“你看,玉米收来晒个3天再脱粒,倒进去三四个小时就能烘干,水分控制得刚刚好,送到饲料厂、味精厂都特别受欢迎。”全海鹏指着烘干塔的出料口,只见干燥饱满的玉米粒顺着传送带滑下,不远处的仓库门口,村民朱超正操作着筛选机,通过筛网将烘干后的玉米粒的杂质滤除,干净的玉米粒再经过另一条传送带进入车内。
“现在在这打工,一天能挣300元,比以前在外边打零工稳定多了。”朱超笑着向全海鹏打招呼。晒场投用后,像朱超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10多名。
有了新设备,全海鹏收粮量比去年增长好几倍。“去年整个秋收才收了不到1000吨玉米棒子,今年到现在已经收了3000多吨玉米棒子,计划秋收结束前总共收满3万吨。” 全海鹏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说,以前阴雨天不敢收粮,现在有了烘干塔“撑腰”,他不仅敢放开收,还能帮周边农户解决晒粮难题。
“不少农户知道我能直接烘干,都愿意把粮食卖给我,既省了晒粮的麻烦,还能及时拿到钱。一座烘干塔,不仅解决了我的‘囤粮梦’,更让我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全海鹏说。
“有了烘干塔,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今年已经增收12.5万元。” 周玉兵感慨道,这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撑起了村集体经济的“腰杆子”。
红星村作为传统农业村,现有耕地14297亩,往年粮食丰收后,传统人工晾晒受天气影响大,粮食产后损失不小。2024年,村里盘活15亩闲置土地,投资400余万元建设晒场、烘干塔,今年又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建设了配套的仓库,实现粮食耕、种、收、烘全程机械化。
全海鹏的“丰收转折”,正是金贵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建设的江南村孵化基地项目二期、红星村农产品分拣中心等7个产业类项目,正像红星村的烘干塔一样,为农户撑起“丰收伞”,让更多像全海鹏这样的从业者,在丰收季免受天气困扰,稳稳攥住“丰收粮”。(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