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全国两会 -> 新宁夏 新作为
五自治区党报联动丨“石榴花开故事多”
2024-03-04 22:21:29   
2024-03-04 22:21:29    来源:石榴云

  编者按:

  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疆日报携手宁夏日报、内蒙古日报、西藏日报、广西日报推出“石榴花开故事多”联动报道,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以小见大,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建设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新疆塔城榆柳巷里的情谊

  3月2日,阳光正好,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的一条巷道里,孩童们在巷道两旁的步行道上奔跑嬉闹着,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前的长椅上晒着太阳,隔空和邻里聊着,凉亭下四位老人坐在一起正在玩扑克牌,桌前围了一圈“观战”的人……

  这条巷道名叫榆柳巷。巷道中,有一棵榆柳合体的古树,这棵古树树龄超过百年,至今郁郁葱葱。因此这条巷道得名榆柳巷。

  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村民马新华一家全家福。本人供图

  榆柳巷只有640米。小巷内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羌族、土家族9个民族32户人家。

  家住巷口的马新华是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退休前她是一名车管所民警,因一件件乐善好施、惠民暖心的事情,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马大姐”。

  走进马新华家中,屋内挂着一张来自4个民族的10人全家福,她是回族,丈夫是维吾尔族,还有她收留的5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一位是孤寡老人、汉族“父亲”杨吉春,一位是马新华一家帮助抚养长大的哈萨克族小伙吾尔滋别克·马达特,还有在她家居住长达12年的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三口。全家福上,一家人笑容灿烂,暖意融融。

  2023年9月29日,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街坊邻居带着精心制作的糕点菜肴来到马新华家里共度中秋佳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摄

  当地传颂最多的就是马新华和她“爸爸”杨吉春的故事。2004年的初冬,衣衫单薄的杨吉春,在风雪中瑟瑟发抖,路过的马新华担心老人被冻坏,就将他请回家,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揪片,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膝下无儿无女,老伴也已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废品为生,热心的马新华决定收留老人,马新华夫妇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着这个“汉族爸爸”,20年过去,这里已成为杨吉春真正的家。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修来的福分,能遇到这么好的女儿。”杨吉春感叹道。

  长期资助困难儿童,支持鼓励他们读书回报社会,接济生活困难的哈萨克族夫妇,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掌握技能、顺利就业……这些年,马新华干了许多暖心事。

  2019年退休后,她腾出家里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把这里打造成“家庭矛盾调解室”“居民家庭党校”。如今,马大姐的爱心小院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升级成了“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2022年4月开放以来,已经接待3万多人次参观。

  这里不只有马新华的团结爱心故事,还有库尔鲁西和林忠东跨越半个世纪的“维汉兄弟情义”的故事。

  林忠东(左)和库尔鲁西·乌斯曼在长椅上闲聊。代姣美摄

  林忠东今年63岁,他的父亲林明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到这里,落户榆柳巷。林忠东从小就与对门库尔鲁西·乌斯曼玩在一块,亲如兄弟。1993年,林忠东的妻子汤素云出车祸,在家躺了三个月。林忠东当时工作忙,抽不开身照料,急得不行,库尔鲁西的妻子阿达列提·马木提见状主动过来帮忙,一日三餐送到床前。如今,两人的孙辈在一起上学,也是好朋友。

  从1988年开始,林忠东与库尔鲁西开始合伙做加工牛羊肉生意。林忠东有商业头脑,库尔鲁西有祖传的风干肉手艺。虽是林忠东一人算账,但两家人从未因此有过争议,生意红红火火。

  “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感情也越来越深。现在像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林忠东说。

  “谁家没有时间做饭,直接去对方家吃,他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谁家的东西放在啥地方,我们都非常清楚。”库尔鲁西说。

  有人说,到了榆柳巷,总有喝不完的奶茶,听不完的故事。640米的榆柳巷很短,但是这里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情谊却很长。

  在新疆,像榆柳巷这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巷道、社区遍布天山南北。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谐的相处氛围,让新疆各族群众从空间互嵌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互嵌,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深度融合。(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一朵兰花开 香沁吴忠城

  王兰花,一位每日还奔波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的古稀老人,用行动践行“志愿吴忠,行胜于言”,创办的“王兰花热心小组”,可谓“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内管柴米油盐,外管纠纷扯皮”。“我今年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从事志愿服务、维护民族团结的心依然炽热。”王兰花说。

  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20年的王兰花,2004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社区里的居民、周围的邻居,谁家有了困难矛盾,仍然习惯找她帮忙出主意、想办法。2005年,王兰花组织身边6位爱心人士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为需要帮助的困难、患病、残疾人家庭提供爱心援助,义务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如今,“王兰花热心小组”从最初的7名成员已经发展到9万多人。一朵兰花,香沁全城。

  王兰花(中)和几位志愿者看望小区里的老人。宁夏日报供图

  王兰花本人先后获得市、区两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吴忠市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2012年感动宁夏人物、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社区优秀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诸多荣誉。2014年9月,她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10多场次。2021年7月,获得“七一勋章”。

  王兰花告诉记者,“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中,有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大家平日里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在开斋节,回族居民会把粉汤、油香送给大家,在元宵节、端午节,大家又一同做元宵、包粽子,从来不分你我,就像一家人一样。

  裕西社区居民张金霞下岗后,外出谋生,留下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没人照顾,生活陷入困境。王兰花经常带领热心小组的成员上门义务照顾老人和孩子,通过争取公益资金给她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解决生活问题。2年后,张金霞回来了,王兰花又帮她在社区争取了公益性岗位,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王兰花(右一)向小区居民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宁夏日报供图

  一些曾经的受助者如今也成为兰花热心志愿服务小组的追随者。“80后”舒宏勇是裕西家政服务中心的老板,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只要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有什么需要,一声召唤他就会跑去帮忙。舒宏勇的父母在他小时候离异,父亲靠微薄的工资抚养他和弟弟。父亲去世后,兄弟俩更是常为吃穿发愁,是王兰花伸出援手,送吃的、洗衣服,还到学校帮他们申请减免学费,申领低保。“连开店都是王姨跑前跑后张罗的。”舒宏勇说,现在他能自食其力了,也要贡献一份力量,让花香飘过的地方,充满悠悠的情和爱。

  “谁家娃娃上不了学,她跑前跑后张罗;谁家有重病致残的,她想方设法筹钱资助;谁家有个解不开的疙瘩纠纷,她主动上门协调解决……”说起共事十几年的王兰花,志愿者郭淑玲有太多的感触。

  王兰花(前排右一)和志愿者一起清理小区积雪。宁夏日报供图

  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秘书长马晶,是一名“90后”幼教老师。2020年6月15日马晶加入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同年12月,辞职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疫情期间,马晶自掏腰包,帮助辖区内空巢老人、残疾人购买蔬菜、生活用品等,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还为裕西社区捐助防疫物资4290元。马晶的弟弟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马晶的母亲也在疫情期间,给所在小区的12名志愿者送去“爱心餐”。

  “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一句顺口溜,从最初的玩笑话,现在变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民族团结精神。小善渐而大德生,正如王兰花的网名“兰花开遍宁夏川”一样,“兰花芬芳”已走出宁夏,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的动人情节。

  目前,吴忠市已注册志愿者31.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7%;累计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689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34万个,为群众解决困难、调解纠纷、宣讲政策,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民族和谐之花在社区处处盛开。(宁夏日报记者 张国长)

  “国家的孩子”在内蒙古草原的幸福人生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阳光洒在绿草如茵的大地上,微风轻拂着五彩斑斓的野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国良和赵海琴。

  李国良、赵海琴夫妇。内蒙古日报提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佳话。这“三千孤儿”被内蒙古人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李国良和赵海琴,就是其中的两位。

  李国良和赵海琴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曾不幸成为一名孤儿,幸运的是,他们分别被蒙古族牧民和汉族家庭收养。在养父母的悉心呵护下,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我们25名幼儿来到了第二故乡——巴林右旗大草原。我的养父母叫常锁、韩梅,是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阿力木图大队的牧民。当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养父母总是把最有营养的牛奶和肉食留给我吃,把最好的衣服给我穿。他们无微不至地将我抚育成人,这份恩情我永记心间、没齿难忘。”李国良说。

  李国良的父母亲。内蒙古日报提供

  成年后的李国良和赵海琴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命运的齿轮转动,他们在巴林右旗粮米加工厂相遇了。当得知彼此都是“国家的孩子”时,内心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共同的经历让他们的心迅速靠近,爱情的种子也在悄悄萌芽。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相知相爱,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96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袭来,巴林右旗粮米加工厂面临转制。李国良积极响应改革号召,主动下岗创业。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他先后创办了挂面厂和榨油厂,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生活逐渐好转,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赵海琴也在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着,她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给予李国良无尽的支持和鼓励。

  2005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赵海琴找到了她的亲生母亲和兄弟姐妹。“当见到93岁高龄的亲生母亲和我的3个哥哥2个姐姐,我的寻根梦终于实现了。我把宜兴的茶叶、大闸蟹带到了巴林右旗,也把巴林右旗的牛羊肉、奶食品寄到了江苏宜兴,我现在感到非常幸福,从我的经历中,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亲人相聚的那一刻,赵海琴的泪水夺眶而出。

  赵海琴(前排左二)与江苏宜兴老家的亲人们合影。内蒙古日报提供

  如今,李国良和赵海琴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一个成为医生,救死扶伤;另一个成为教师,教书育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作出贡献。李国良和赵海琴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骄傲和欣慰。

  “我们俩因中华民族的大爱来到了内蒙古巴林右旗大草原,是草原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又因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使我们相识、相爱,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回首往事,李国良和赵海琴感慨万分。他们深知,正是因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才有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恩情,离不开中华民族团结的大爱,离不开祖国北方的这片热土和勤劳善良淳朴的人民,我们会世世代代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续写下去。”李国良、赵海琴夫妇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说,那是对过去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夜幕渐深,篝火依然熊熊燃烧。李国良和赵海琴的故事,将在这片草原上流传,成为一段动人的佳话。(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丽红)

  “广西爱我二十年,我爱广西一辈子!”

  3月的南宁,春意盎然。在兴宁区望仙坡社区的广场上,由社区居民阿斯古丽捐赠、各族群众共同种下的两棵石榴树正吐出新绿。

  阿斯古丽是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维吾尔族同胞。刚刚过去的2月,她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两棵石榴寓意着社区各族同胞团结互助、手足情深,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说。

  阿斯古丽(右三)身着壮族盛装,和社区居民一起种下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摄

  这两棵石榴树是阿斯古丽于2021年11月和2023年5月先后捐赠的,分别命名为“同心石榴树”“民族团结亲情树”。阿斯古丽真名叫阿斯亚木·艾则孜,20年前她来到广西创业和生活,在南宁开了一家“阿斯古丽美食店”,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斯古丽。前些年,阿斯古丽在经营餐馆过程中陷入困境。赵刘芬得知情况后,和社区工作人员经常鼓励她、帮助她,为她提供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餐馆逐渐步入正轨,生意越做越红火。

  “在南宁,在广西,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包容和爱。”阿斯古丽动情地说,“广西爱我二十年,我爱广西一辈子!”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阿斯古丽热心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爱心善举帮助他人。她长期帮扶社区困难家庭,经常带领员工慰问养老院、环卫站,到山区看望留守儿童,踊跃为灾区捐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到一线慰问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她还参与成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帮助各族同胞在南宁就业生活……在她的餐馆里,设有环卫工人休息站,提供免费茶水,有时还提供新疆风味小吃。“我是在广西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要多去帮助别人。”阿斯古丽说。

  阿斯古丽(右前一)和社区居民互赠民族服饰。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摄

  鲜为人知的是,阿斯古丽还有个瑶族女儿。2015年,阿斯古丽到桂林扶贫助困时,了解到瑶族女孩小杨(化名)是个孤儿,便从初中开始一直资助她。“古丽妈妈在生活上对我疼爱有加,在学业上对我严格要求,一点也不含糊,她就是我的亲妈妈。”小杨说。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母女俩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如今,小杨在南宁上了大学,周末和节假日时常回到阿斯古丽家里团聚。阿斯古丽的两个女儿也把小杨当成亲姐妹,一家人演绎了跨越民族和血缘的浓浓亲情。

  在创业过程中,阿斯古丽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于2019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组织的考察和培养,2022年8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023年5月,社区为阿斯古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业分享会。当年第一位接待她来南宁的社区民警来了,在创业过程中一直鼓励她、为她排忧解难的社区干部来了,她的入党介绍人来了,她长期慰问和帮助的环卫工来了,受她帮扶并亲切喊她“古丽妈妈”的孩子们来了……

  阿斯古丽(左前二)讲述她在广西的创业经历。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摄

  大家围坐在一起,听阿斯古丽来广西创业发展历程,聊和阿斯古丽相识相熟的过程,表达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真挚感情。赵刘芬给阿斯古丽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共产党员经营户”牌匾。阿斯古丽激动地说:“我一定诚信经营,用诚心、爱心、真心打造党员经营示范户,履行社会责任。”

  望仙坡社区现有居民6348户,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超3万人,居住着壮、汉、瑶、苗、维吾尔等各族居民,辖区内有11家企事业单位和18个居住小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这个社区积极构建开放包容、互嵌融居的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探索出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南宁市民宗委主任林拓表示。

  “无论街坊老友,或是新邻,不论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是阿斯古丽的心声,也是社区居民的一致心声。

  2024年1月,望仙坡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社区干部群众都说,这当中有阿斯古丽的一份功劳。(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通讯员 李晓璇)

  拉萨绽放绚丽民族团结花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自2013年起,在拉萨河南岸、遥对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剧场,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都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流传了上千年的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城公主》舞台剧自2019年首演以来,广受好评,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该剧以大唐金城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故事为蓝本,以弘扬民族团结、汉藏和美的主题为核心,展现了金城公主传奇的一生。图为演员们正在彩排演练现场。西藏日报记者 格桑伦珠摄

  历史如镜,照进现实。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撒下的民族团结种子在古城拉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城关区团结新村罗布曲扎老人连续8年照顾严重脑萎缩、丧失劳动能力的从贵州到拉萨打工的鄢勇一家;曲水县柏林村谢军成夫妇,从甘肃老家引进枸杞种植技术,义务传授村民,带领村民致富,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和民族团结模范。像这样的感人事迹在拉萨市还有很多很多……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波玛村村民边觉患有先天性残疾,还要四处打工照顾年迈的母亲卓玛曲宗。边觉身残志坚的精神打动了在拉萨市堆龙建材市场开建材行的朱雨琼。朱大姐将边觉视作亲弟弟,对他的母亲也关怀备至,聘请他到建材行做导购,现在边觉的月收入已达6000多元。图为波玛村搬迁户卓玛曲宗老人(中)和儿子边觉(右一)与朱雨琼(左一)一起。西藏日报记者 格桑伦珠摄

  近年来,拉萨市先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家、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9家,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家。这些示范单位和示范基地,为拉萨市深化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同时,坚持评选、推荐、宣传民族团结模范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到目前,先后有5家集体和6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77家集体和116名个人获得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86家集体、321名个人和53户家庭获得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多年来,城关区河坝林社区组织各族群众共同欢度春节、藏历新年、中秋节、古尔邦节、雪顿节等传统佳节,通过文艺演出、茶话会、座谈会等各类活动,各族群众共度佳节、共话民族情、共尝民族特色食品。家住甲巴康桑大院的次德吉说:“我们这个院子里汉、藏、回各民族居住在一起,邻里之间关系和睦,也很团结。”

  志愿者来到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为孩子们送去关心和温暖。西藏日报记者 潘多 摄

  拉萨市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任务,融入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文创园区等功能区,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吸引4.3万家全国各地企业来拉萨投资兴业,广泛吸纳各族群众就业增收。组织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工区外就业,定期组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各族群众前往区外参观考察,进行文化交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鼓励他们相亲相爱、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下一步,拉萨市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上担当作为、率先作为,锚定民族工作新目标,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春风化雨、持之以恒,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拉萨永远绚丽绽放。(西藏日报记者 刘琳琳 格桑伦珠)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