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驱车驶入海原县三河镇,在清水河畔的六窑村、唐堡村段,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平整连片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护坡上草虽黄却“厚实”,新栽的防护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矿坑遍布、尘土飞扬的“生态伤疤”之地。这场由内而外、深刻彻底的“涅槃重生”,始于2019年的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破局之举:综合整治下的“山河重塑”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六窑村、唐堡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土壤性质,成了建材开采的“热土”。“那时候,河两岸砖窑、砂场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机器轰鸣,拉料的车进进出出,热闹得很。”六窑村村民武孟回忆道。然而,这表面的繁荣背后,是生态的持续失血。近30家大小开采加工场星罗棋布,无序的采挖如同在大地上划开一道道伤口,原本起伏有致的坡地被啃噬得支离破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每逢大风天气,扬尘遮天蔽日;生产废水的排放,更让清水河一度“名不副实”。村庄变得满目疮痍,人居环境恶化,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转机出现在2019年。海原县成功争取到自治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决心彻底治愈这片土地的“顽疾”。三河镇六窑村、唐堡村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就此拉开帷幕,一场规模达103公顷、预算投资1268万元的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战役正式打响。
治理的第一步是“疗伤”。项目在先前关闭19家各类厂矿的基础上,针对遗留的废弃矿坑、陡峭边坡,大规模实施削坡护坡、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塑稳定安全的地形。紧接着“复绿”行动同步展开。2339株防护林傲然挺立,17327株红柳、7802株爬山虎深深扎根,22.78公顷的草籽随风播撒,为曾经灰黄的山坡沟壑披上了充满希望的绿装。一条清晰的“废弃矿山—绿水青山”转化路径,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面对耕地碎片化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项目拿出了“绣花”功夫。通过高标准的土地平整,将零星分散、高低不平的地块整合成片,配套建设完善的灌排系统和长达16.7公里的田间道路与生产路。此举不仅新增了约1500亩优质耕地,更使耕地质量平均等别提升1等,预计粮食产能增加约50万公斤。昔日制约发展的沟壑荒坡,化作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沃土。
涅槃新生: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综合整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三河镇抓住生态改善后释放出的新潜力,果断调整发展思路,坚定走上“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曾经的建材厂区被彻底平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枸杞田。项目区建立起400亩新优枸杞品种育苗基地和800余亩枸杞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这里年均向市场供应枸杞苗超过550万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一跃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优质枸杞苗木繁育村。这小小的红色果实,如今已成为六窑村、唐堡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亩均收益超千元。
生态的好转也催生了新的业态。一些有远见的村民,如六窑村的武孟,瞄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前外面的人都不愿意来,现在环境好了,山清水秀,我们就想着能不能吃上‘生态饭’‘旅游饭’。”他带头打造的集垂钓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养殖、精品花卉种植于一体的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为村庄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行走在六窑村和唐堡村,曾经的“生态痛点”已蝶变为环境亮点。村庄风貌焕然一新,763座给水栓、252座阀门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绿意盎然的种植园区,成了扮靓乡村的风景线。
“这个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地平整了、路好走了、树绿了,它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乡亲们对家乡发展的信心。”唐堡村支书戴永强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年轻人想着往外走,现在看到家乡变美了,产业兴旺了,愿意回来、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我们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