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坊吴吃堡城。
稻渔空间研学项目之有机种植。
牛家坊轻钢民宿。
农民在稻渔空间务工补秧。
俯瞰稻渔空间。
编者按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稻鱼共生、民宿经济、乡村旅游……近年来,宁夏立足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资源,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幅富民兴农新画卷徐徐展开。
我在现场 观光农业成长记
6月4日,平罗县通伏乡新丰村有机水稻产业园内,秧苗已长到尺许高,绿油油地铺展开来。午后,一场阵雨袭来,田埂上忙着扎网的村民加快了节奏。“螃蟹下雨天会从水里爬上岸,要抓紧时间扎网。”新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王杰说。
新丰村位于宁夏水稻种植核心区,是石嘴山市第一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村子,在有机水稻田里养鸭,稻田边沟养鱼,农业亩均产值从2400元提高到4000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稻渔生态立体种养”村。
从稻旱轮作到单种水稻以水治碱,再到种植富硒优质水稻,最后到发展稻渔生态种养,完成这一系列转变新丰村用了26年。
“1998年之前,新丰村还是稻旱轮作,土地盐渍化严重。”新丰村党支部书记马磊对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2017年,新丰村争取到中央财政扶持乡村资金200万元,成立了新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进无公害富硒优质水稻种植。“我们带动本村63户农户种植宁粳43号,面积达1020亩,2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稻米品质提升明显。”
然而,缺少品牌,富硒水稻“叫好不叫座”。村“两委”又决定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2018年底,新丰村再次争取到自治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200万元,建起大米加工厂、产品展示厅和电商工作室,推出大米品牌——五馫金稻香富硒大米。尝到卖米的甜头后,新丰村又引进高产宁粳48号和龙稻18号等优质水稻。
新丰村没有止步于卖优质大米,一直在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路径。2019年,新丰村建成了50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探索“林间养鸡、边沟养鱼、田间养鸭”的立体种养模式。2023年7月,新丰村组织了首届稻渔美食观光文化节,“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村胜景圈粉游客。
“我们这儿养的稻田鲤鱼尾巴鲜红,全身黄亮,它们靠吃虫子和稻穗长大,肉质非常鲜嫩。螃蟹长到10月,个头达到2.5两,个个威猛。”王杰告诉记者,今年新丰村投放了850多公斤蟹苗、2500公斤鱼苗。目前,新丰村第二届稻渔美食观光文化节已提上日程。
优质水稻、富硒大米、立体养殖、观光农业,新丰村的四级跳给土地带来生机,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新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居平罗县第一。如今,新丰村正斥资2000万元建设46套新居,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主体工程将于本月底完工。
葡萄酒香生态美
雨后的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干净整洁,民宿小院错落有致。
昊然山居属于轻奢风格,2022年底建设,2023年7月开业。不到一年时间,已在圈内小有名气。民宿内配备游泳池、唱歌房等设施,节假日往往“一房难求”。电视剧《星星的故乡》曾在这里取景。
西村海棠民宿正在升级改造。村民张淑慧在这里打工五六年了。“游客多的时候我主要做饭,现在是淡季,偶尔兼职搞搞绿化,一天能挣150元。在这里,只要你勤快,天天都有活干。”张淑慧笑着说。
昊苑村是典型的移民村。村“两委”委员张建军是甘肃会宁人,14岁随父母迁居到这里。张建军介绍,昊苑村大力发展“葡萄酒+民宿旅游”产业,现有酒庄19座,年产葡萄酒6000吨,打造了“望山民宿村”休闲度假集群,发展民宿十余家,同时还建成集农业种植、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昊苑村头顶着“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10个国字号荣誉光环,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真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这一切收获。”张建军说。
风味人间牛家坊
对很多人来说,了解牛家坊,是从“打卡”吴忠早茶美食文化开始的。今年“五一”假期,第四届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作为主会场,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将一个市的美食文化节主会场放到一个村,“牛家坊”自有其“牛气”之处。
6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利通区上桥镇的牛家坊“老院子”,管家马东亮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家以黄泥草庐为特色的农家乐出名的美食是铜锅涮肉和炭火烤全羊。离“老院子”不远的“城南小院”则主打碗蒸羊羔肉,曾吸引央视和湖南卫视的记者前来“打卡”。
牛家坊有4家规模可观的五星级农家乐,“牛家大院”是其中之一,从罐罐早茶到天水麻辣烫,令人垂涎;其他3家,“公社大食堂”“荷间坊”“荷畔人家”等也各有特色。
八宝茶是吴忠一大特色。牛家坊村三组村民马学林刚刚开了一家特产店,主打八宝茶和吴忠名优企业生产的亚麻籽油、老醋等,也有俄罗斯的巧克力、蜂蜜、奶粉,马来西亚的咖啡。每当有外地游客进店,马学林总会热情地分享八宝茶“抓手气”的说法,让特产店成为宣传吴忠美食的窗口。
在牛家坊几乎看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场景,但农业元素又无处不在。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区集中保存了牛家坊人对传统农耕生活的记忆,也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石磨面粉、大缸醋等制作技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丰富的业态让牛家坊在融合中“生长”出自己的特色,成功摘得“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桂冠,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本村700余人、周边1000余名群众创业就业。
乡村旅游前景广
宁夏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全区70%以上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化遗产集中在乡村。自治区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出台了“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支持农民利用宅基地或集体资产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发展休闲农业。
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665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2条,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4个(彭阳县、利通区、青铜峡市、隆德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国家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园区)78家,西吉县美丽乡村生态体验游、沙坡头区沙漠水城休闲乡村夏日游、中宁县枸杞之乡金秋丰收之旅分别入选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夏季、秋季精品景点线路。
2023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358.7万人次、营业收入14.09亿元,比2022年分别增长24.9%、11.6%。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4年过去了,稻渔空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6月4日,芒种前一天,湿润的空气为大地带来阵阵清凉。稻渔空间平阔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在粼粼水波中精神抖擞,妇女们三三两两分散开来,躬身补秧,五颜六色的头巾仿佛茸茸绿毯上绽放的花朵。
“春争日,夏争时。”永宁县李俊镇宁化中心村村民罗春梅和同村姐妹们早晨6时就从家里出发,赶来务工。另一边的稻田里,四十里店村的孙玉珍和同村妇女们也在忙着补秧。稻田观光是稻渔空间一大特色,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务工机会,从水稻育苗、插秧、补秧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六七十人能在这里踏踏实实打上大半年工。“车接车送,中午食堂管饭,每天能挣140元,好着呢!”罗春梅说。
让罗春梅和孙玉珍自豪的是,她们参与种植的稻田画已成为园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开着三轮车从景区外回来的蒋占川、李桂英夫妇俩则多了几分悠闲。他们是四十里店村的村民,游客打卡的“诗和远方”是他们的日常。稻渔空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以地入股。老两口闲不住,在景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又多了一份收入。“那年总书记来,我们正在田里补秧。村民们告诉总书记,现在有土地流转费、劳务费,还有年底分红,收入提高了,也有保障了。”蒋占川说。近几年,四十里店村又有了大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庭院整修一新,冬天取暖用上了空气能,村民们的福利待遇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补秧,放鱼苗蟹苗,栽植花木……农忙时节,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建文也没闲着。
赵建文介绍,目前,在园区2000亩稻田中,1600亩已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率达35%。去年,在养殖稻田鸭、稻田蟹基础上,园区试养鲈鱼获得成功,今年将尝试繁育蟹苗。“今年,种稻智能化水平提升、稻米加工设备智能化替代、游乐项目更加丰富,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在赵建文眼里,4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大家腰包鼓起来了。2021年,稻渔空间斥资1000多万元,建起28栋三代日光温棚,每栋棚占地2亩,全部租给入股的社员种植蔬菜,每亩收入五六万元。此外,稻渔空间每年还给四十里店村提供50万元分红,以壮大村集体收入。
“稻渔空间的发展是共同发展,稻渔空间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赵建文说。
对话 调优种植结构 深化产业融合
记者:近年来,银川市在推动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邬鹏:银川市坚持“四水四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持续调优种植结构,2020年以来,压减高耗水作物水稻24.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减少58%,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9.1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02.34万亩,高效节水农业覆盖率达35.8%,走出一条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村BA”等活动,推动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以“采摘体验、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精品路线,促进农业产区变观光景区,万亩田园变休闲公园,优质农产品变精致商品。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国家星级农庄(园区)19个。今年一季度,全市14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11万元。
此外,银川市全力开拓特色优质农产品市场,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宁字号”“银字号”农业品牌,制定“宁夏菜心”“银川鲤鱼”等地方标准79个,发布“妙选银川”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灵武长枣”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昊王”大米等食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名特优农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及地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马骏 闻海霞 见习记者 张 敏 实习生 彭 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