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闽宁协作 山海情深 -> 要闻
福建援宁队员李珍探索立体种植模式,带动海原农民增收——
林下方寸地 风来药草香
2025-09-15 08:30:21   
2025-09-15 08:30:21    来源:宁夏日报

  9月11日,海原县李俊乡蔡祥村,65亩山楂树林绿意盎然。山楂树下,成片的射干已长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党支部书记杨万荣笑容满面地说:“活了!全都成活了!”

  年初,当福建援宁专技队员李珍博士得知村里种了山楂树后,说要教大家在树下种药材发展林下经济,杨万荣和乡亲们直摇头:“我们没种过药材,也没听过谁种成功过啊!”

  2022年11月,福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骨干教师李珍,第一次参加援宁工作。

  初到海原,李珍发现,当地有香水梨、红梅杏等多种类型果树,果树行株距大、果树底下土地闲置。与此同时,当地传统作物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亩产量不高。

  “我当时打算把福建立体农业经验移植过来,探索‘树上结果子,树下种药材’的种植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带着这个设想,李珍走遍海原17个乡镇,采集土壤样本,记录气候数据,考虑林下种植药材的品种。

  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地农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持推动援宁工作,漳州市科技局设立《草本类中药材在宁夏海原的栽培适应性筛选及品质评价》《宁夏海原果园套种草本类中药材的技术研究》等4个闽宁协作科技专项,支持科技经费60万元。2023年4月,李珍使用部分专项资金从安徽亳州、山东菏泽、甘肃定西和宁夏区内引进6种中药材,在13亩试验地里试种。

  2023年6月底,当援宁同事们都在准备返乡时,李珍却递交了继续留任的申请。“试种的药材还没出结果,我不能就这么走了。”他说。

  2023年底,李珍和团队对药材进行了评估和测产,那时候药材行情很好,黄芪、板蓝根、大黄的亩产值在4000元至6500元,比海原当地传统的农作物玉米等亩产值要高出2倍左右。

  但是,难题也摆在了前面,要推广首先要建设示范基地,哪来的资金和土地呢?

  得知李珍的想法后,漳州市科技局、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等伸出援手。李珍申请到了福建省科技厅对外合作项目“板蓝根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资金50万元。同时,漳州市科技局闽宁协作科技专项、漳州援助海原产业帮扶项目、海原县委组织部人才项目等也给予资金支持。

  多方携手推动下,330亩种植示范基地建成。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看着中药材产业开始蓄势待发,李珍深知,要让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他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多所院校,组建科技服务团队。

  如今,李珍培养了400多名种植能手,他们已成为海原中药材产业的中坚力量。更让他欣慰的是,当地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现在都能独立指导种植。

  “今年‘五一’期间,海原县成功试点板蓝根花海项目,其种植收益与传统作物相当,并有效拉动了旅游消费。后续我们计划在县城周边和海兴开发区的农家乐及休闲山庄打造‘药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李珍表示,海原正利用部分中药材的观赏属性,结合旅游业,逐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新路径。“今年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5300亩,预计增收600万元。”李珍说。

  “依托闽宁协作平台,福建漳州已累计派出114名专技人员来海原帮扶,有效推动了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持续做优人才服务保障,让更多像李珍这样的专家来到海原,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