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虽沉默不语,却宛如饱经沧桑的老者,用身上岁月镌刻的痕迹,向世人深情诉说往昔的风云变幻。
宁夏处于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过渡区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个发展阶段都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孕育出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就遗址保护、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内容建言献策。
文物保护搭台,文旅融合“唱戏”
在青铜峡市,有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里隐藏着人类历史的秘密——鸽子山遗址。加大鸽子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古人类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驯化和原始农业的萌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鸽子山处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葡萄酒文化的深厚底蕴,青铜峡市抢抓机遇,依托鸽子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力促青铜峡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遗址发掘到足够稳定时,可仿照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的旅游方式,将保护措施做好进行开放参观,如建设遗址公园,建立完善博物馆。同时文旅部门可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将鸽子山遗址与北岔口、明长城、贺兰山余脉、庙山湖、青铜峡乡村旅游带等重点打造的旅游点连接起来,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后,可抽取部分旅游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与修复。”自治区政协委员董生振说。
借数字化之力,为文物保护“续航”
去年,AI虚拟数字人在宁夏智慧文旅中大展身手,AI虚拟数字人天妤通过“文物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石刻胡旋舞墓门中的舞者“逃出博物馆”,跨越时空体验现代中秋节的故事,这样的技术让“不动声色”的文物“活”了起来。
宁夏境内的长城文化遗产是智慧的凝结,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有效延长长城的“生命周期”,使长城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自治区政协委员刘衍青建议以数字化赋能宁夏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宁夏长城虚拟博物馆,通过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我区丰富的长城文化遗产,打破传统的长城文化遗址参观方式,让人们在交互体验中感受长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通过阅读书籍、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长城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增加文化体验感与认同感。(宁夏日报记者 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