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宁夏全民数字素养与科技 -> 新闻头条
室内生“金”头顶发电 红寺堡区智慧大棚让盐碱地“长出”科技新希望
2025-02-12 09:29:20   
2025-02-12 09:29:20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春节前,当零下23度的刺骨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袭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4座银白色钢结构的智慧恒温节水光伏大棚傲然挺立,智能温控系统将春意牢牢锁在10℃—29℃的恒温区间里。

  2月6日,春寒料峭,大地和远处的罗山还被白雪覆盖着。大棚棚顶是接近透明玻璃材质的光伏板,阳光穿透后均匀洒在绿油油的草莓苗上。

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传统大棚遇到这种大雪,不是被压塌就是需要人工清雪,咱们这几座棚顶上的积雪不需人工清理就自动融化了。”技术员简凌飞说着,按下智能系统自动调温按钮,让小番茄享受着春天的温暖,草莓在智能温控环境下吐露着芬芳,气雾栽培的生菜每15分钟就能被自动“沐浴”一次,多种蔬菜水果在这里和谐共生。

  “哪怕外面43℃高温或零下25℃极寒,这里都能保持在10℃到33℃的温度之内。”项目负责人高生荣指着整体控制系统说,装配式光伏大棚建造在盐碱地上,可以发电、防蒸、防风,不用棉被和卷帘机,全年恒温生产,绿色环保,不受沙漠、盐碱、低温雨雪制约;能将咸水淡化、雨水收集与水肥一体化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还能针对不同植物光合大小可调,发电、种植使大棚收益翻番,土地利用率达93%以上;棚顶既当“遮阳伞”又当“发电站”,发的电自给自足,余电上网,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

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棚内的智慧水—肥—雾—药—温控制系统管理起来特别方便。随时打开智控系统,娇气怕冻的水果蔬菜在这里能随时‘灿烂’。”简凌飞笑着说,无土栽培让蔬菜种植密度翻倍,营养液通过气雾精准喷洒在植物根部,经过水循环让每一滴水都能得到利用。

  大棚的智慧不止于此。顶部的弧形设计让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汇入蓄水池得到利用,用水量比传统大棚节省15%以上,发电盈余可为淡化设备供电,形成“光伏—蓄水—制水—灌溉”闭环。

智能温控环境。

  这几座大棚不仅有“智慧”,还大有来头。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上“长”出的智慧光伏大棚,是由柳泉乡政府和宁夏沃之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创新项目,是农业与能源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正以“一度电、一滴水、一粒果”的方式,重塑着西北农业的基因。

  2024年8月,宁夏沃之源与沙特企业签约,在沙漠共建“光伏智慧农业园”。计划用5年时间在宁夏红寺堡工业园、沙特利雅得纳苏尔亲王农业基地建设万亩中沙光伏智慧农业节水科技园和100亩中沙智慧恒温节水光伏小屋,并在中阿旱区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以智慧恒温节水光伏大棚为主的节水农业、休闲旅游、康养休憩等典型样板7万个。

  这里是未来农业的“试验田”,更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变身“高产田”。“光伏+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棚顶发电组件不占用地面,也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让土地利用率飙升至93%。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农业与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额外收益。

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柳泉乡永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传统大棚因卷帘机、棉被占道等问题,实际种植面积不足70%,而光伏大棚的轻量化装配结构。立体种植架更是腾出了更多空间,让种植效率大幅提升。”

  永新村智能温棚自建设投入使用以来,先后种植了番茄、草莓、辣椒,每座棚每年收益在5万元以上。这里的“科技春色”不仅带来丰收的希望,也发挥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平台作用,用科技酝酿着乡村振兴的新未来。(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 文/图/视频/VR)

  点击下图观看VR全景大图↓↓↓

 

【编辑】:李雪晨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