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辙印,记录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辉煌成就,托起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
时间,是奋斗者的标尺。我们聆听5位来自各行各业老同志的讲述,从他们的视角回望宁夏发展的叙事;同时,请4位青少年对话4位典型人物,探寻他们奋斗立业的精神内核。
对话
谢兴昌:讲好“山海情”的故事
人物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谢兴昌
闽宁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谢孜涵
地点
闽宁镇山海小院
电视剧《山海情》让闽宁镇走入全国观众视野。20多年来,闽宁镇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等一系列举措,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治理、发展绿色产业。如今,闽宁镇已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为6.6万人,把曾经的戈壁荒滩发展为现代化移民示范点。
谢孜涵:爷爷,这个四四方方的木头柜子是什么呀?
谢兴昌:这个东西叫风匣,是爷爷小时候在老家烧火做饭用的。我们小时候,吃饭烧的是柴火,风匣的作用就是吹风,让柴火烧得更旺,让铁锅热得更快。风匣一响,满屋子都是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一顿饭少说都得花一个小时,哪像现在的燃气灶,干净方便还环保。
谢兴昌指着墙上的资料照片,给谢孜涵姐弟俩讲述在西海固老家的艰难岁月。记者 陈郁 摄
谢孜涵:您小时候的生活跟我们现在一样吗?
谢兴昌:我小时候的日子苦,跟你们可大不一样。1961年,我的父亲病故,家里没了顶梁柱,本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我只有6岁,但记得非常清楚,很多时候吃的都是面糊糊、菜糊糊。那时候,我们兄弟4个没有新衣服穿,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了好久攒够一元钱,在供销社扯了6尺布,做了一条新裤子,谁出门谁穿。这个故事我曾经讲给很多人听,拍摄电视剧《山海情》时,还被写进剧本,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谢孜涵:您是啥时候搬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搬呢?
谢兴昌:我是1997年搬来的,当年由福建、宁夏两个省区在这里共建了闽宁村,我们一家人从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来到这里,成为搬来的首批移民。老家那个地方太苦了,干旱缺水、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刚搬来时,这里也是一片戈壁滩,啥也没有。娃娃们也问我为啥要搬?我就给他们说,这里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有黄河水,有各种项目带来的就业机会,娃娃还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是一个有希望的地方。你看看现在,不就啥都有了,通过奋斗换来了衣食无忧、精神富足的好生活。我们心怀感恩,会把“山海情”的故事接着讲下去。 (记者 陈郁 整理)
王兰花:芬芳的温暖
人物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忠市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王兰花
宁夏微光义工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杨小明
地点
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
今年74岁的王兰花,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带头人。2005年,“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成立。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已从成立时的7名成员发展到了10万多名。
90后的杨小明,也已有12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行胜于言,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以执着和爱心,谱写一个个动人故事。
杨小明:一直以来,您都是我们微光志愿者学习的榜样,请问您做志愿服务的初心是什么?
王兰花: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用近2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感受到了奉献的力量、坚持的力量、爱心的力量。我一直相信,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真正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让大家亲如一家。这些年,我很高兴,我们的志愿服务受到了各族群众的认可,我也感到自豪,在这么多志愿者的参与下、努力下,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一起同心筑梦。
杨小明:在实现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方面,您有什么好经验、好办法吗?
王兰花:必须依靠党建引领,我们社区的党支部和社会组织的党支部经常联合起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落细为民服务。比如会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虽然事情很小,但是能够让居民增强“我住在这里很幸福”的感觉。同时,志愿服务还需要不断创新,要有新的亮点和特色,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让志愿服务上一个新台阶。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持之以恒,志愿服务就能成为连接每个人心灵的纽带,让社会更加美好。
杨小明: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个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王兰花:社区内曾有一位下肢瘫痪的居民,2020年下岗后,失去了收入来源。心情低落的他常与妻子发生争吵,最终导致妻女离家出走。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志愿者团队上门,定期帮助他打扫卫生或送食物等,但我们知道,这些都“治标不治本”。为了让他的生活有根本改善,我们志愿者团队帮助他申请相关政策、办理有关手续等,让他每月有固定的收入。陈宏东生活有保障了,人也开朗了,妻子和女儿回到了他身边。现在,一家三口又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让我真正感受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帮助他人解决眼前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杨小明:我们以您为榜样,用心用情开展好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您对青年志愿者有什么嘱托?
王兰花: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你们充满活力和热情,我希望你们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学习和成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实事好事,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何婉蓉 整理)
袁辉:贺兰山东麓是月亮,酒庄是星星
人物
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辉
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研究生:翟肖宇
地点
志辉源石酒庄
截至2023年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和开发面积达60.2万亩,小葡萄成为“致富果”,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近13万个就业岗位。戈壁滩上,宁夏葡萄酒产业是如何书写“紫色奇迹”的?今年,翟肖宇成为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期待用眼睛和脚步“阅读”宁夏葡萄酒产业。
废弃矿区长出“花园酒庄”,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辉,为我们讲述贺兰山东麓的芬芳故事。
翟肖宇: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在贺兰山东麓的一片废弃矿坑上建酒庄?
袁辉:1986年,我们开始在贺兰山脚下采砂,慢慢承包起土地。90年代,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为了消除产业工人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开始谋求转型,在荒滩上植树造林、发展农业。2008年,宁夏提出发展葡萄酒产业,我们修复6000多亩废弃采砂场,规划建设志辉源石酒庄,走上宁夏葡萄酒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翟肖宇:我曾到志辉源石酒庄参观,仿佛漫步于花园,您打造酒庄的理念是什么?
袁辉:我们一开始就确定要以“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来打造酒庄,传递出中国人对葡萄酒的理解和思考。我们以东方审美将黄河灵韵与贺兰山的坚毅悉数纳入酒庄设计之中,通过砂石采空区的错落地势和各类废弃建筑材料,移植树木、披种草坪,使废弃的矿坑变成“花园酒庄”。
翟肖宇:您在葡萄酒产业耕耘了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和底气让您一直坚持?
袁辉:在众多酒庄中要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路。我们通过发展“美酒+美景+文化”的酒庄旅游,建设贺兰山运动休闲体育公园,连续多年举办自酿节、红酒马拉松等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在文化场景中消费,这种“三产融合”的方式,未来会越来越好。把家园建设好、产业发展好,不就是最大的底气吗?
翟肖宇:在您看来,做强宁夏葡萄酒产业需要做好哪些方面?
袁辉:我始终认为,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月亮,各个酒庄是月亮周围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每个酒庄都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规划,把目光放长远,努力讲好一个个“当惊世界殊”的故事,就能更好地向世界递出一张亮丽的宁夏“紫色名片”。
翟肖宇:请问您对有志于从事葡萄酒产业的年轻人有哪些期许和建议?
袁辉:如果你真的喜欢葡萄酒产业,就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用一生去呵护“她”,用拼搏奋斗成就青春梦想,让更多人爱上宁夏葡萄酒。(记者 陈瑶 整理)
唐希明:春天的画家
人物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
银川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八年级一班学生:纳佳祥
地点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是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宁夏,一代代治沙人发扬奋斗精神,实现“人进沙退”的逆转。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把防沙治沙当作一辈子的事业。
在银川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八年级一班学生纳佳祥的心中,唐希明就是“春天的画家”,用造林“利器”书写绿色传奇。
纳佳祥:我曾看到过您的事迹,您和一代代治沙人,把沙海变成了绿洲。您小时候家乡的环境是什么样呢?
唐希明:我小时候,家乡中卫有这么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下不见草。打小起,我和乡亲们就饱受风沙之苦。有时候一场狂风吹起漫天沙尘,就连饭碗里也会落上沙子,有时候一晚上过去,刮起的沙子会堵住房门,第二天都推不开门。那时候,我是怕沙的,想要考上外地的大学,离开这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纳佳祥:在您的家乡,您是怎样接过治沙接力棒的呢?
唐希明:我从原西北林学院农林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中卫县林科所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治沙成了我的工作。那时,第一代治沙人已经发明了麦草方格。我就想着向前辈学习防沙治沙,改善家乡的环境。这一干,就是34年。
纳佳祥:您坚持治沙这么多年,遇到过困难吗?您是怎样克服的?
唐希明:治沙哪儿有那么容易,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每天我带着干粮在沙漠中走十几公里,回来后累得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床上到处是沙子,好多人开玩笑说:“老唐,你是沙漠越治越少了,家里的沙子越治越多。”身体的劳累都没什么,就怕自己用错了方法,把沙治不好。2012年,我在主持一个治沙项目时,眼看树苗成活率不高,愁得睡也睡不着。一次,我在沙漠里用木棍拄着走时,看到棍子戳出的一个个洞,便想到用工具把树苗“送”到干沙层之下试一试,由此我制作了“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在反复试验中摸索让树苗根系扎在湿沙层的办法,成活率提高了25%。借助这个小工具,造林效率提高了一倍。目前,中卫市北部的168万亩沙漠已治理了150万亩。现在,我不仅治沙,还开始“用沙”,引导村民和企业发展沙漠现代农业、光伏发电等。
纳佳祥:您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为这项事业付出了青春和汗水。请问唐爷爷,您有什么话对我们这一代说呢?
唐希明:我推动在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设立研学点,给学生在沙漠里上治沙课,让大家直观感受“沙漠变绿洲”。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我治了一辈子沙,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干好一件事,肯定能成功,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后为我们的国家、为家乡贡献力量。(记者 陈瑶 整理)
讲述
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陈步烽:岁月回首处 建设奋斗史
上世纪60年代,宁夏贺兰山脚下一座荒凉的小城热闹了起来。1964年,三线建设初期,国家将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部分科室搬迁至石嘴山大武口,成立了905厂和有色金属研究所。
当时的大武口,满眼戈壁荒漠,第一批从北京来的18位科研人员从这里艰难起步。1965年10月,905厂试车投产,12月首批产品面世;1966年1月,我国第一条年产4吨铌生产线建成;1966年4月,我国第一条铍生产线建成投产;同年5月,从国外引进的年产6吨钽粉火法生产线,填补了我国钽粉不能工业化生产的空白。
1972年,905厂转入地方,隶属宁夏管理。从五湖四海来到宁夏的建设者,肩负着为祖国建设钽铌铍工业新材料基地的使命,开始了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1976年毕业的陈步烽,跨越千里来到宁夏,成为其中一分子。“像是有一条看不见的命运之线,将我的人生和大西北牵引到一起。”陈步烽回忆,刚开始搞铍冶炼,我们进车间时都戴着防尘口罩,做好各项防护措施,铍金属有剧毒,制作过程中被破碎并通过高压喷射后变成粉尘,然后才能进行热等压制形成材料。粉尘无孔不入,如防范得不严密,很容易对身体造成危害。
在这里,陈步烽结识了随父母从北京来宁支援三线建设的郭淑君,两人相知相恋,从此在“第二故乡”扎根。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想尽办法找出路,抱成一团谋发展,越是困难的时候,大家的凝聚力就越强,越要干出点成绩来。”陈步烽回忆,“记得大冬天,披着棉袄加班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周末基本也‘焊’在办公室。”陈步烽说,每个人都是这样,一心一意干事业、谋发展。
全心全意的付出,总会带来回报,迎来发展新机遇。
2000年1月,在905厂基础上组建的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2008年1月,宁夏国资委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重组东方钽业,建立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
历经风雨,破茧重生。
如今的企业,钽丝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钽粉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三,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产品,申请专利800多项,授权400多项,成为世界一流的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龙头企业。
“正是经历了艰苦而辉煌的岁月,我们铸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原905厂厂长吴瑞荣说,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的开拓史。
2009年,陈步烽退休后,依然关注着行业动态和企业发展。他说:“我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创业的艰辛和辉煌的成就,我为自己这段奋斗和成长的难忘经历深感自豪!”(记者 陈郁)
宁夏演艺集团:塑文艺精品 传时代新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是亲历者、见证者。我从来到宁夏的那一天起,便坚定了理想信念,那就是为文艺事业奋斗终生。”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说。
1964年10月27日,从北京向西开出的列车上,26张年轻的面孔满怀憧憬,他们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60班学生。作为其中一员,王志洪清晰地记得,伴随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他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唱着“年轻人,火热的心……”,奔赴祖国的大西北。
“我们还不是最早支援宁夏文艺事业的,自治区成立之初,国家就开始抽调文化艺术人才支援宁夏。身为一名84岁的老党员,我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宁夏文化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一路发展一路歌。”王志洪说。
几十年来,从坚守到突围,从传承到创新,在“文化大篷车”的车厢里,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原宁夏话剧团)用一部部走进群众心坎里的文艺精品“赢回观众”。
刘晓鹏在学校里普及推广京剧艺术。记者 王刚 摄
“文化大篷车永远在路上,文艺为人民是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把‘讲奉献、有作为’作为人生的底色。”王志洪说。
9月12日,在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的排练大厅,已经退休的刘晓鹏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贵妃醉酒》。“这部戏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倾尽心血、精雕细刻的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唱腔和京胡音乐,又加入了古筝伴奏,别有韵味。”刘晓鹏介绍。
1959年,刘晓鹏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那一年,也是他父亲支援宁夏的第二年。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原中国京剧院四团全体支边来到宁夏,助推京剧这门国粹在塞上江南开枝散叶。
刘晓鹏3岁随父学戏,8岁时便跟随原宁夏京剧团到煤矿演出。小学四年级,他已经可以给班里排练《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片段。后来,刘晓鹏一步步成长为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国家级京剧表演艺术家。
2013年退休后,刘晓鹏发起“京剧进校园”活动,为宁夏的孩子们普及京剧艺术,多年来,他和团队累计开展了1200多场义务辅导活动。刘晓鹏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老一代文艺工作者有义务写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我愿尽我微薄的力量,把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记者 王 刚)
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孙建军:阅时光档案 看宁夏发展
曾经,跟着驼铃找宁夏;如今,在塞上江南看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组组数据、一件件档案、一幅幅画面,见证了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和澎湃活力,见证了宁夏儿女勠力同心的拼搏努力。
记者近日跟随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孙建军,走进“宁夏档案记忆”展厅,沿着1000多件档案史料铺设的时空记忆长廊,听他讲述那些和宁夏有关的档案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各族人民欢天喜地,从此开启了发展新篇章。”孙建军介绍的几幅图片上,展示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在银川的庆祝场景。当年11月11日,《宁夏日报》发表社论《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努力建设新宁夏》。
从1949年到1952年,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宁夏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安定和改善民生,加强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为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政治条件。
在宁夏的发展史上,自治区成立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节点。记者在展厅看到,有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的仿真复制档案,上面记录着“批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议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孙建军介绍,1954年,国家民委党组提出《关于拟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建立回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1958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开启了“划区自治兴宁夏”“于今团结史无先”的新纪元。
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大河机床厂、青岛市橡胶二厂迁建的银川橡胶厂……据介绍,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国各地来宁夏参加生产建设的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达7万人。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宁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开始起步。全区掀起了以包兰铁路、贺兰山煤炭基地和青铜峡水电站建设三大重点工程项目为代表的工业建设热潮,逐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为自治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建军带记者来到一张照片前:“这是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银川站通车的历史瞬间。”包兰铁路的开通标志着宁夏有了第一条铁路,从此,奔驰的列车不仅为宁夏带来了物资、人才、便捷,更有希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走进了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期间,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宁夏考察,为宁夏各项事业发展指路领航。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宁夏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各族人民坚定担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翻开档案馆中陈列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5亿元,增长6.6%,增速全国第五;一产、二产增速均居全国第二,为历史最高水平。
“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更要拿出‘人一之我十之’的干劲,不务虚功、不弃微末,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孙建军说。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一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由实干来定义和标注的。
宁夏各族儿女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记者 姜 璐)
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党支部书记贾建雄:田野新希望 乡村新故事
秋日,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的山川上硕果累累。走进村里,眼前是宽敞的水泥路、整洁的民居,以及新建文体广场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
红太村位于王民乡南部,地处烂泥河流域,历史上一直靠天吃饭、缺地少水。“过去都说西海固‘苦瘠甲天下’,而王民乡又是西吉县乡镇中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9月23日,红太村党支部书记贾建雄介绍,10年前,西吉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群众收入上不去,连发展的精神头都快没有了。”贾建雄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过去,红太村是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挣钱路子单一。面对村情实际,一任又一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改变发展面貌。”贾建雄说。
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在自治区团委定点帮扶下,全体村民共同努力,10多年来,红太村发生了太多变化: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修建了共青桥,畅通群众出行;为红太社区配齐设备,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山川焕新颜。
“全村2024年前三季度工资性收入6225.26元,牛存栏229头、羊存栏550只,种菜务工和养殖收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贾建雄介绍,红太村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们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发展菌菇、西芹、紫甘蓝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丰收在希望的田野,更在精神的富足。今年,红太村有了新的文体广场。走进广场,文化墙、篮球场、棋桌及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希望村里的致富路子更广、教育医疗更方便,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环境更漂亮,大伙的日子嘛,更加舒适幸福。”展望未来,贾建雄充满期待。(记者 何耐江)
宁夏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高明泉:守教育初心 育桃李芳华
今年,教育部批复“宁夏师范学院”更名为“宁夏师范大学”,宁师人翘首企盼的“师大梦”终于实现。
对此,宁夏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高明泉老师难掩激动之情:“几代宁师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见证了学校向发展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不同的校名,指向的是同一份坚守。”三择校址、五易其名,高明泉亲历并见证了宁夏师范大学的变化,以及宁师人多年的坚守。
近日,在高明泉老师家中,这位在讲台上耕耘了30多个春秋的教育工作者深情回忆教师生涯,向记者讲述难忘的故事。“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靠着父母艰辛的付出,完成学业。高中毕业后,村里的小学缺少老师,我当上了民办教师,后又因为热爱新闻写作,在西吉县广播站当了一年实习记者。1976年,经乡里层层推荐到宁夏大学上学,这次转折,让我的一生和教育事业密不可分。”高明泉回忆。
1979年,高明泉毕业。彼时,固原师专(宁夏师范大学前身)刚刚建立,急需补充教师。因学习成绩优异,高明泉被选拔到固原师专任教,1979年夏天,高明泉和一群年轻的老师踏进位于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的固原师专校门,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
退休教师高明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时候的教学条件,和现在没法比!”高明泉回忆,苦涩的窖水,低矮的平房,昏暗的油灯……都是当时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缺电,我们就点着煤油灯读书、备课;缺水,我们就开着拖拉机从10公里外拉水;教材短缺,就自制教具开展教学工作……”高明泉说,面对困境,全体师生团结一心,拼搏努力。
地头晨读,是当时学校的一道风景。每天晨曦初露,老师们已拿起书本来到校外的田间地头,大声朗诵。“中文老师朗诵诗词、英语老师读单词、理科老师读公式原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把书教好,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负年华,不辱使命。”高明泉说。
多年来,宁夏师范大学传承发扬“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家国情怀一条主线、务实教学一以贯之、服务基层一心一意”的办学传统,向社会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扎根在宁南山区中小学校的讲台辛勤耕耘,将从老一辈宁师人那里继承的奋斗精神发扬光大。和高明泉一样,“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代代宁师教师们用自己的坚守,帮助更多山村孩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宁夏师范大学,因师范而立、因师范而兴,聚焦主业,深耕教师培养,助力一批又一批学子开启人生新篇章。”高明泉说。(记者 何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