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文化中国行
探宝觅踪 宁夏民间收藏馆系列之三
【文化中国行】城市民间收藏馆:在传承中寻找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2024-05-14 09:22:26   
2024-05-14 09:22:26    来源:宁夏日报

  有人说,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你可以去博物馆。但要读懂一座城市的性格,就要去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民间收藏馆,它是城市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随着我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建设的推进和城市文旅事业的发展,城市文化收藏馆也在悄然生长。有的靠珍贵的老物件、老影像再现城市历史变迁,有的靠精美装置、艺术展陈成为热门打卡地,有的靠跨界融合玩出了“新花样”。  本期,让我们走进宁夏城市文化收藏馆,通过这些凝固了城市记忆与感怀的“宝贝”,寻找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发展之路。

活字印刷体验馆:

穿越“铅与火”感受汉字之美

  

  活字印刷工艺。

  5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宁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的宁夏首家活字印刷体验馆,两排密密麻麻的铅活字引人注目,陈列柜里摆放着一板排列整齐的铜字模。

  活字印刷教室里,有一箱完整的宋体铜字模和一排铜活字。“这是我们馆的宝贝。”活字印刷体验馆工作人员何旭介绍。

  1988年,活字印刷体验馆所属的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印刷有限公司开始使用激光照排后,印刷技术经历了“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历史转变,现代印刷技术迅速取代活字印刷术。2010年,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印刷有限公司决定打造活字印刷体验馆,以手工体验的形式“复活”印刷术和造纸术,让体验者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字印刷最重要的就是拣字、排版和印刷,其中拣字需要从字架里找出想要的字进行排列。”何旭说。

  激光照排出现后,印刷公司也因搬家等原因遗失部分字模,无法凑齐一套完整字模,便决定从全国各家报社、印刷公司和个人手中进行收集。“别人打电话说有字模卖,我们就要去当面验证,但很多都是缺字或者字模品相不好,有时候还会被骗。”何旭回忆说,先后跑了十几个城市后,最终于2017年年底找到了一套齐全且清晰的铜字模。

  找回铜字模后,公司修复了一些铸字的老机器,并从《新华字典》中选出6300个汉字,根据字模重新铸造出铅活字。

  “我们设计开发了字库查询小程序,扫描馆内二维码,输入想要印刷的内容,就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活字。”何旭说。

  何旭拿起一块已排好版的印板,边操作边讲解印刷过程:在墨盘中滴一滴油墨,用墨擦推开,然后在印板上铺一张宣纸,用夹板固定,再用墨辊均匀地来回滚动,一首古诗便跃然纸上。

  “慢慢触摸宣纸可以感受到活字印刷的凹凸感,这是这项技术的温度。技术会被淘汰,但是温度不会消失。”“铅与火的时代,每张报纸上的文字都是由排字工人一个字一个字拣出来,经过排版、印刷,最后把报纸呈现在读者面前。”毕业于数字印刷专业的何旭,在工作中逐渐喜欢上了活字印刷。

  “今年以来,我们接待了近千名学生研学。”体验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体验馆将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进行还原,完整再现作业场景,为体验者提供了亲近活字、拼版印刷的机会,目前已成为印刷科普体验基地。体验馆将进一步扩大字架,铸造更多活字,让停留在课本上的非遗“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汉字之美。(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张适清 文/图)

纸文化博物馆:

以纸为媒联结古今

  李宁勇介绍造纸术发明人东汉的蔡伦。

  “纸,作为文字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万般风光在你身上书写,千种风情随你传达,鸿雁传书,传个传世佳话。”5月6日,谈起纸作为文字和文化传承的载体,纸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宁勇说。

  李宁勇对造纸颇有研究,不仅能用自己造出来的纸张做出各种生活用品,还掌握了复原“西夏造纸术”这门绝活。

  “我老家在同心农村,小时候我的祖辈都会造纸。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造纸也算是谋生的技术。”李宁勇说,“家里用的锅碗瓢盆都能用纸做,从小听爷爷讲怎么造纸。”

  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使李宁勇从小就对传统手工技艺特别感兴趣。“小时候就是看着好玩,那时虽不知道它是一种非遗文化,但就很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西夏造纸技艺则是李宁勇父子结合祖上手工技艺,继承恢复了非遗保护项目的造纸术。李宁勇介绍,西夏立国后继承前代造纸技术,同时向中原宋朝学习,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西夏纸。其主要原料是麻料、树皮等以及少量棉花、麦草、芦苇等,经过选料、温润、切碎、洗涤、浆灰、蒸煮、捣料、打槽、抄纸、干燥、加工整治等一系列复杂的环节,才得以完成。

  为弘扬中国纸文化,2010年,李宁勇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原北典农城遗址一带的杨家寨村创办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纸文化博物馆,10大类展品琳琅满目。

  纸文化博物馆由中国古代造纸史展厅、现代纸工业纸品展厅、各类票证证照展厅、书刊字画展厅、印刷设备展厅、休闲娱乐互动区域六大部分组成。特别是古代造纸史展厅用图片、文字、实物和模型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发明、发展和外传的历史过程;书刊字画展厅收藏了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日记、信函、创作札记,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发黄的纸张感受历史的真实。

  在体验活动区域,李宁勇介绍,纸文化博物馆不单有完整的手工造纸体系,还有一套完整的印刷宋体铜字模和铜活字,而且还有过去的印刷机。“你看这台袖珍印刷机,是20世纪70年代国内生产的。别看它小,却涵盖了印刷的所有功能,包括烫金工艺等。”李宁勇说,这台印刷机是2012年10月由甘肃日报社所属组织甘肃封片戳研究会赠送给纸文化博物馆的。

  记者了解到,纸文化博物馆被收录于2012年度国家博物馆名录。2016年被授予银川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并多次受到中国造纸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以及自治区有关单位褒奖。

  “因为热爱而坚持,因为坚持而热爱。”李宁勇说,当前许多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技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即便面临困境,民间艺人依然坚守着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们深知,非遗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这种情感纽带,使李宁勇们始终不遗余力地在传承中更好地激活着非遗新的生命力。(记者 马 忠 周 昕 文/图)

盐池钱币文化展示馆:

探寻钱币的前世今生

  罗智收藏的古代布币。

  90后罗智在钱币收藏的20多年里,找到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

  “每一枚钱币都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金石文字的兴废。钱币上的各种文字,更是形象化中国文字的变迁和书法发展的缩影。”他说。

  罗智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看到古钱币就觉得很好玩。上高中后,他第一次用攒的钱从网上买回100多个铜元,“还记得一个6元钱,买回来后经验证都是正品。那次交易给了我鼓舞和信心。”

  之后,罗智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只不过门里的世界都是以钱币为媒介向他呈现。每收藏一个时期的钱币,他就对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和如何辨别真伪进行钻研,边买边学边研究。

  2014年,罗智在网上做起古钱币拍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拍出去30多件藏品,还有外地藏友将藏品邮寄给我进行拍卖。”罗智说,这为他的收藏拓展了更广阔的天地,从战汉时期至民国时期,他的钱币藏品一度达到上千种。

  2023年,在盐池县文旅部门支持下,罗智的钱币文化展示馆落地盐池县古长城遗址。经过精心设计,展示馆从商周时期的贝壳等初期流通币种到民国时期的货币,按照朝代一一配有讲解文字陈列出来,引来不少游客在此探古寻今。

  “打造这个展示馆,就想让更多人能了解货币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罗智说,钱币不仅是一段时期金融制度的体现,也是精神文化的凝结。在其物质载体的背后,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中国先民智慧的凝结。例如:民国时期的钱币从铅质到纸质,从铜质到银质,甚至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流动货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政府公信力低、军阀混战的混乱局势,直至民国时期时才统一为银元流通。

  罗智介绍,每一个藏品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其中新朝时期的王莽大布黄千、宋代的大观通宝和战国时期的齐刀、半两都是他十分喜欢的藏品,也是展示馆的“镇馆之宝”,目前市面价值千元至上万元。“从钱币的质地、做工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兴盛和没落。”他说,朝代兴盛时,钱币不仅质地好,且制作精细;没落时,钱币的制作和质地充满瑕疵,十分粗糙。

  “你还能从古钱币中看到草、隶、篆、少数民族文字,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罗智说,从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四五万人次。针对孩子们的研学也将开展,这对培养人们对千年华夏精神的崇敬与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刘惠媛 张 涛 文/图)

羊文化收藏馆:

用一种新方式记录小羊

  羊文化收藏馆从历史入手详解羊文化。

  “‘三皇’中的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图腾。据考证,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八卦’;尧舜时代的皋陶曾借助独角神羊断案;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将‘羊之跪乳’编进《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羊文化’几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近日,在银川市羊文化收藏馆,收藏馆80后设计师杨晔娓娓道来的“羊文化”,让记者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经常出差在外,听到人们夸赞宁夏滩羊,作为宁夏人非常自豪。”谈及建立羊文化收藏馆的缘起,杨晔说,虽然宁夏滩羊美誉度颇高,但说起滩羊,都只是从美食这个概念来解读。传统意义上的羊文化究竟如何,却鲜有人挖掘和用新颖的方式展示。由此,他和伙伴们萌生了建收藏馆的想法,想从文化传承角度提炼羊文化,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羊文化和宁夏羊文化历史。由此,一个集传统、时尚于一体的设计感极强的宁夏首家羊文化收藏馆于2023年建成,并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是在用一种很新的方式记录小羊!而‘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和‘羊我为義’……这些包含‘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杨晔介绍,基于此,收藏馆精心设计了“察羊之秘”板块,让大家先了解“羊”这个字的由来;“味赏羊醇”板块展示了我国各时期食用羊肉的习俗和发展变化;“滩游牧歌”板块则重点介绍宁夏滩羊的历史文化;“炙香羊肴”美食板块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让人们了解羊肉各个部位怎么做最好吃,还有最适合搭配羊肉的食材是什么。

  在打造收藏馆基础上,杨晔和同事们还设计了以宁夏滩羊为元素的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毛绒公仔“羊氣羊”。杨晔说,设计毛绒公仔,意在指宁夏滩羊不但要做一只美味可口的羊,同时也要成为一只时尚且洋气的羊。“羊氣羊”将滩羊的主要特征——毛质柔软光滑,“桃心”型尾巴都表现出来,同时其形态设计出一种瘫坐着的状态,正好又是滩羊的“滩”的谐音。憨态可掬、文化代表性鲜明,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仅2023年就售出2万多个。收藏馆也被自治区文旅部门评为文创示范基地。

  “收藏馆不仅仅是记录,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将以收藏馆为平台,设计更多产品,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全方位地把宁夏的滩羊文化推出去,让更多人品味宁夏味道。”杨晔说。(记者 张 涛 刘惠媛 文/图)

青蘭牧歌收音机收藏馆:

聆听岁月里的留声

  这是一台可以听黑胶唱片的老式收音机。

  这是一台德国的老式收音机,插上电源,调频调音,收音机里传出电台主播亲切的声音。这台收音机虽然产自20世纪60年代,但穿越60余年时光,木制音箱发出的声音依然醇厚温暖。

  收音机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记者走进位于贺兰县的青蘭牧歌收音机收藏馆,各式各样充满年代感的收音机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谈及收藏收音机的初衷,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图歌忆起过往。

  那时,收音机算是奢侈品。即便到20世纪80年代,收音机仍然是不少家庭的四大件之一,也就是所谓的“三转一响”,会转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一响的收音机。年少不懂事的图歌在未经父母允许,将家里那台既可听磁带也可听广播的长江牌双卡收音机拿到了学校。后果自不必说,挨了父亲一顿打,让他终生难忘。

  “收音机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情结。那些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工作时,经常会去逛收音机二手店和洋货市场。”图歌说,直到自己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才开始慢慢尝试收藏。从不同厂家的产品到不同国家的收音机,从现在的芯片到过去的晶体管、电子管,甚至最早的矿石机,从一窍不通到融入收音机的收藏圈,从普通级别的收藏到玩家级别的收藏,图歌沉浸在收音机收藏带给他的快乐之中。

  “2013年创办公司后,我对收音机的收藏也越来越痴迷。”一次得知有个北京的资深藏家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老牌收音机,图歌直奔北京,最终从这批藏品中挑选了100多台收音机,并用一辆厢式货车拉回银川。

  图歌介绍,每个藏家都有自己的倾向性爱好。有收藏电子管收音机的,有收藏某个品牌的,有收藏某个型号的,有收藏袖珍型的,有收藏便携式的,而他更多收藏的是国外的收音机,有近千台,如美国的飞歌、RCA、Zenith、珍妮丝,德国的根德、西门子、雄狮,荷兰的飞利浦等知名品牌。

  “收音机的构件基本相差无几,但外观材质和设计却各有不同。通过每一款收音机,你可以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乃至于设计风格,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图歌说,迄今为止,在他的收藏中,他最喜欢的也是最贵的一款收音机,是在9年前寻到的一台德国产的乐意威雄狮牌收音机。价值2万多元,有8个喇叭、6个晶体管,音色非常棒。还有一台十分罕见的美国生产的RCAvictor全自动翻盘电子管电唱、收音两用机也是他的最爱。

  “回顾收音机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再到收藏品的演变,经历了矿石检波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四次演变。如今,网络电台依然活跃,移动互联网带来了非常丰富的音频内容,但收音机并未消亡。”图歌说,由于场地有限,自己收藏的收音机无法一一展示,目前正在寻找场地,打算建一个大点的收音机博物馆,与更多人一起聆听岁月里的留声。(记者 张 涛 刘 惠媛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