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文化中国行
宁夏固原博物馆:与文物对话 品历史故事
2024-05-19 09:09:50   
2024-05-19 09:09:50    来源:宁夏日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5月16日,记者走进宁夏固原博物馆,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探寻文明起源,感受时间厚重。

  打开青铜大门,迈进青石铺设的展厅,一股厚重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柔和的灯光下,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瓷器、铁器……一件件文物在展柜中整齐陈列,铭刻其上的纹饰,或古朴或典雅。

  出土的文物中,有古人生活用过的陶斝、瓦罐、瓷壶、青铜鼎等器皿,也有石铲铁犁等生产工具。开疆扩土的铜弩铁矛,虽历经岁月消磨,仍然锋利如初……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

  固原市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宁夏的南部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缘,六盘山纵贯南北,境内有清水河、泾河、葫芦河和茹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周以来,不绝于史书。

  “固原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人类的栖居繁衍和民族的交往聚合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遗存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宁夏固原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强介绍。

  进入新石器时代,作为黄河中上游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固原地区文化遗存丰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仰韶文化之外,还有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源头之一。

  2002年,彭阳县的岭儿、刘河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固原市境内首次发现如此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它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固原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万年左右。

  历史上的固原,既是历代的西北边防重镇,又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族于此杂居相处,形成固原不同历史时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里,这一切均可得到追寻。

  从史前文明始序到先秦华戎交响,再到秦汉萧关纪颂、南北朝至隋唐金石鸿篇、宋夏金至元明清边塞咏叹……不同时期的文物,以同一形态延续文脉。人们也在这里感受时光积淀的文明气息,追寻传承不断的文化根脉,聆听千年故事。

  用作佩饰的玉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流行,一直至明清,在长达1万多年时间里,基本形状从未改变;用于缝制衣物的针,从古人类用骨头磨制到现代工业化制作,除了材质不同,功能和大小始终如一。

  宁夏固原博物馆现藏的2万多件文物,串起了上下数万年历史根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组,二级文物2008件组,三级文物3816件组,国宝级文物3件。璀璨如星的藏品中,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具特色,北魏漆棺画、北周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为国之瑰宝。镶宝石金戒指、环首铁刀、波斯银币、罗马金币等均为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外来品,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陇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掘出大量戎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既有中原文化元素,又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与欧亚游牧民族青铜器有一定联系,说明在张骞‘凿空’之前,西戎是中西交往的中介者,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奠定了基础。”张强介绍。

  秦汉时期,固原地区进入统一王朝版图。为加强帝国西北边防,确保交通畅通,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在下辖的乌氏县设瓦亭关,朝那县设萧关,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陇西郡、北地郡,过鸡头山(今六盘山)和回中宫。

  汉武帝拓展了回中道,数次巡视安定、北地,固原西北重镇的地位愈加显著,到光武帝时被誉为“高平第一城”。张骞“凿空”后,途经萧关古道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贯通,极大促进了当地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融合。

  南北朝时期,鲜卑、羌、匈奴、羯等游牧民族纷纷内迁,形成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北朝以降至隋唐,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固原是重要枢纽所在,东西方往来的商人、僧侣和使者汇聚于此。

  “当时,途经固原的丝路有两条,一条是经原州(今固原)连接平城(今大同)与凉州(今武威)的鄂尔多斯南缘路,另一条是从长安经固原通往西域的丝路东段北道。”张强说。

  丝绸之路上,固原占据两条干道的中心位置,一跃而成丝路上重要的国际都市,与欧亚大陆往来密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一系列墓葬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1983年,在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鎏金银壶,壶把上铸一深目高鼻戴盔形帽的人头像,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为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

  “鎏金银壶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萨珊时代在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制造,是萨珊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壶形制完全沿用萨珊王朝金银器风格,但壶把上的人头形象与萨珊波斯人形象有别,属中亚巴克特利亚人。”张强介绍。

  这件萨珊风格制品的问世,为中西文化交流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材料,其在全世界现存的萨珊系统的金银器当中,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表现内容都是绝无仅有的。

  与鎏金银壶一起出土的凸钉玻璃碗,呈淡绿色,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错位排列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系用烧吹技术制成,再用雕花技术进行整形,经科学检验属钠钙玻璃。

  “这件玻璃碗,体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是我国出土的萨珊玻璃器的代表,说明当时西方玻璃器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而古埃及、罗马、波斯的高级玻璃器皿价值高于黄金,中国南北朝时期上层人士斗富,往往用玻璃器皿显示其豪华,这表明该时期的中国出现了中原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中亚、西域的异域文化兼容并蓄的局面。”张强说。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固原大地上众多的文化遗存和出土文物,见证了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演变、发展和融合。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共同创造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记者 剡文鑫)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邵志权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