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文化中国行
吴忠杨氏拳: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国门
2025-02-12 08:21:52   
2025-02-12 08:21:52    来源:宁夏日报

  每逢重大节日,在吴忠市的社区广场上、乡间场院里,60岁的杨文玺都会带领着弟子们,开启一场场武术与舞狮表演。随着铿锵有力、激昂振奋的鼓点声响起,刀刃划过寒光,少年凌空跃起,呵出的哈气与拳影交织,舞出黄河岸边独有的豪迈与灵动,让群众感受百年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土兵器“打”到国际赛场

  推开杨氏拳传承基地的木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跃然眼前;牧羊鞭化为九节鞭,木锨柄改作杨家枪,就连柳条都能缠到腰间当护甲。这些凝结着庄稼人智慧的“土兵器”,如今陈列在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杨氏拳传承基地的展厅里。

  “很多农具都可以随手拈来,经过简单的改造,便成了杨氏拳的特色兵器,攻击防守都很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氏拳”第六代传承人杨文玺说话间拿出一根拐棍。“过去牧羊人用它赶狼护羊,我的爷爷用拐棍打退过街边的地痞,我也把这些套路都学来了。”杨文玺笑着说。

  杨氏拳由徒手、器械、内功、杨响板、对练等功法组成,有着240年的历史,由清朝时期宁夏一代宗师杨公士鹏创立,它集内外功于一炉,融武术气功于一家。杨文玺自幼跟随父辈习武,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精八极、查拳等拳种及形意、八卦、太极等。

  杨文玺张开布满老茧的双手说,小时候总忘记练功时要将大拇指内扣,有一次父亲一记木刀劈来,差点削断手指。“练武术练的不仅仅是功法,也是在练规矩。”他说。

  经过多年发展,杨氏拳的“武林版图”早已跨出西北。杨文玺带着杨氏拐棍、杨氏盾牌刀、羊角棍等土兵器,多次随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迪拜等国家和地区。对打、杨氏硬气功、杨氏刀等精彩绝伦的杨家武术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杨氏拳斩获国际武术节17金8银6铜,并应邀参加央视《武林大会》,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杨文玺多次以电影武术指导身份亮相影视作品,将传统武术精髓融入影视创作。由其参与动作设计的电影不仅展现了杨氏拳刚柔并济的拳法,“打”到国际赛场的土兵器也频频出镜。

  百年功夫“破壁”出圈

  2月9日,寒风刺骨。杨文玺的弟子们挥舞盾牌刀,腾空摔跌,操练着祖辈传下的功夫。

  2006年创办了吴忠传统武术学校,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粉丝”慕名而来,300多名学生在发扬杨氏拳法的路上拳拳生风。

  在武术的世界里,吃苦耐劳是入门的“敲门砖”,绝无捷径可走。常有人满怀热血而来,练了两天便打起退堂鼓,半途而废者屡见不鲜。今年22岁的吴宇聪从10岁开始就跟着杨文玺学功夫,他最擅长的是盾牌刀。

  “在摔摔打打中受伤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和师兄对打时,他的枪在我手上扎了一个很深的口子,简单包扎后继续练。”吴宇聪回忆。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杨文玺小时候贪睡偷懒,父亲一棍子将他抽醒;当12岁的吴宇聪决定放弃练武,杨文玺冲到他家,也像父亲一样掀开吴宇聪的被子,将他从床上“打”到国际赛场。

  2019年马来西亚武术大赛上,吴宇聪的盾牌刀震惊全场,刀光过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个曾被师父从被窝里揪出来的少年,硬生生从各国高手中劈出一块金牌,这一刻,平日一向严厉的杨文玺泪流满面。

  240年的武脉在时光里汩汩流淌,在年轻的血脉里悄然萌发新芽。如今,杨氏拳第七代传承人杨澜、杨婕已接过衣钵,在河南国际武术节上以“杨家枪”连夺3金。大女儿杨澜凭借一身好武艺,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为了让武术“活”起来,杨文玺从2016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免费教5万多名学生杨氏拳。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这门古老的武术在校园里也渐渐“热”了起来。

  “武术的根在民间,只要有人练,文化就断不了!”杨文玺语气坚定地说。去年接待了来自香港、广东等地的游客,加起来有3500多人次,还有大批学生在这里研学游,总共1.2万多人次。最近,杨氏拳传承基地被确定为2025年“悦享宁夏·山河之旅”主题非遗旅游线路之一。(记者 李 良)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