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著名作家彭学明应邀来到宁夏,先后在宁夏图书馆、银川市新华书店,带领读者与文学对话。本报记者对彭学明进行了专访。
彭学明,男,196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青年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主要代表作有长篇纪实散文《娘》和长篇小说《爹》及散文集《我的湘西》《祖先歌舞》和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等,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年度好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郭沫若文学艺术奖等国家大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匈牙利、哈萨克、意大利、尼泊尔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宁夏文学是中国文坛独特的风景
记者:西海固活跃着以西吉县为代表的一大批草根作家,涌现出了郭文斌、石舒清等一批当今文坛的著名作家,“文学之乡”名副其实。那么,您认为宁夏文学,尤其是西海固文学有何独特性?
彭学明:宁夏文学队伍一直没有断层、作品一直抢眼。宁夏文学是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文学地标,宁夏作家队伍是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从张贤亮、张武、戈悟觉前辈开始,从“三棵树”到“新三棵树”,冯剑华、石舒清、郭文斌、陈继明、季栋梁、杨梓、李进祥、火会亮、金瓯、张学东、马金莲、马占祥、牛学智、单永珍、了一容等一大批作家,都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跟他们的作品构成了宁夏地区的精神版图,也组成了中国文坛独特的风景线。
宁夏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将民族文化、地域生存经验、基层创作融为一体的立体建构,既是中国文坛的“清流”,也是观察多民族文学融合与时代精神变迁的重要样本。书写民族生活、呈现民族画卷是宁夏文学第一大特点;由于很多宁夏作家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书写乡土和乡愁,是宁夏文学第二大特点;语言纯净、情感真挚、基调温暖,是宁夏文学第三大特点;基层文学创作繁茂、基层文学队伍庞大是宁夏文学第四大特点。
宁夏的著名作家,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西海固。比如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了一容、火仲舫、火会亮等。更为喜人的是,西海固还有庞大的农民作家、草根作家,有文学最繁茂和粗壮的底层根须,比如单小花、马慧娟、康鹏飞、马俊、曹兵、王秀玲等。文学的塔尖的光芒和文学的底座的厚实,西海固都兼而有之。
西海固作家的作品普遍有一种艰辛叙事、坚韧表达。首先,在艰辛生活中传递着一种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追求美好的向上力量。其次,西海固作家的作品都有一种根性叙事、根本表达。根性叙事和根本表达,就是西海固作家的作品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地域特色特别明显,有着天然的泥土气息。
记者:您曾提到“文学是照亮人心的火把”,也曾首创了“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您认为作家,尤其是宁夏作家,应如何承担“照亮”的责任?
彭学明:很简单,从文学精神上,我们要在文学作品里提供向上、向美、向真、向正的文学能量,要让这些文学美德照亮人们的生活,点亮人们的人生。文学不是万能的,但一定要是有用的。文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一定要是一副良方、一剂良药。文学既要有底线,还要有风骨,同时要有能量和尊严。
记者:您曾说过,“苦难是文学的养分”,但当代年轻人生活相对平顺。您认为他们是否还能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文学是否需要“苦难”作为底色?
彭学明:能否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不在于一个作家是否经历过苦难,而在于作家必须具备文学才情、艺术才华、生活储备、情怀境界这四种能量,才可能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苦难固然是文学的养分,但不是唯一的养分。苦难固然可以让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不是让作品震撼人心的唯一力量。古今中外,真正产生震撼人心力量的经典作品基本上都与苦难有关,比如国外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国内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张贤亮的《牧马人》和《绿化树》等,不胜枚举。但这些对苦难的书写,并不是作者对本人苦难的书写,有的是国家和民族苦难的书写,有的是人间众生苦难的书写。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经历苦难,但希望每一个作家都要看得见人间的苦难,这样才会懂得给读者奉献人间的美好。
民族精神的骨血,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承和弘扬
记者:您的作品《娘》和《爹》发表出版后,引发强烈反响,它们击中了当代人哪些共同的情感痛点和精神原点?这种“家国叙事”对当下社会有何启示?
彭学明: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种愧疚感、有一段忏悔史,只是这种愧疚和忏悔都在心底里沉睡着,没有被唤醒。所以,当我的《娘》出来后,每一个读过《娘》的人,都从我母亲身上体现出的母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爱和父亲、父爱。我愧对母亲的血淋淋的事实和伤疤,击中和唤醒了读者心中沉睡已久的那种愧疚和忏悔,从而让读者共情、共鸣,反思、反省,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
再说《爹》所激活的人们的精神原点。因为《爹》是通过爹和彭武豪、龙光烈、彭武定、吴点金、彭胜虎等一系列湘西父辈等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所切入的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家国历史和家国命运,呈现了中华儿女在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和平年代的奋斗精神,这种牺牲精神和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骨血,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承和弘扬。我想,这也是我家国叙事的意义所在。(记者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