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文化中国行
泥土里长出的文学样本
——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暨研讨活动侧记
2025-05-19 07:21:21   
2025-05-19 07:21:21    来源:宁夏日报

  五月的西海固,山花烂漫,美景如画。

  在彭阳县交岔乡关口村农民诗人曹兵家的大树下,一场小型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参与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暨研讨活动的专家学者席地而坐,与曹兵畅谈诗歌、文学与人生。

  5月9日至1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宁夏文联共同承办的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暨研讨活动在宁夏开展。国内知名作家、资深评论家和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以调研采风、入户走访、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度挖掘西海固文学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深厚文化底蕴、人文教化作用。

  活动中,调研组深入永宁县闽宁镇,参观镇史馆,了解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历程;到吴忠市红寺堡区调研宁夏移民博物馆、弘德村;与作家马慧娟、胡静、马生智等展开交流;到青铜峡作家之家调研当地志愿服务和青年作家培养工作;在同心县,深入了解“中国诗歌之乡”建设及文学助力乡风文明工作,还与诗人凡姝在田间亲切交谈,倾听她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调研组还走进大山深处,探访彭阳县农民作家王秀玲、魏金柱。

  今年50岁的曹兵,初中毕业后为了生计,搬过砖、开过压路机、摆过地摊、看过油井。他的家隐匿在山坳之中,狭小的房间既是书房,也是卧室。一个略显破旧的书架,堆满了书;简朴的写字台上,书本随意摆放;床头的凳子上,书摞得高高的。多年来,曹兵就是在这样一方小天地里读书、写诗,先后在《诗刊》《星星》《草堂》等知名诗刊发表百余首诗作,作品获得第五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并出版诗集《我在田野等风吹过》。

  在西海固,像曹兵这样的诗人作家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对文学的无限虔诚,在劳作之余潜心创作。他们的作品如同一粒粒饱满的果实,从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中孕育而生,共同构建起充满生命力的西海固文学样本。

  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琳琳对西海固基层作家这种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感触颇深:“西海固文学现象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国文学传承精神的生动体现。西海固作家坚守文学初心,以劳动者的视角和脚步审视、丈量六盘大地,挖掘生活的甘甜,用最真挚的文学表达生命感悟。”

  在西吉县,调研组参观西吉文学馆,调研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两个文明”建设情况,并走访马骏、单小花、康鹏飞、王对平等农民作家。数据显示,目前西吉县有1600余人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0余人,宁夏作协会员70余人。先后6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近40次斩获人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文学奖项,已有60余人出版文集。

  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的基层作家单小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的创作扎根乡土,曾获《中国校园文学》成人奖、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奖,被评为固原市“新时代西海固农民作家之星”“最美文学人”。今年3月,单小花的散文《洋芋,洋芋》获“东丽杯”孙犁散文奖。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曾多次编发和推荐单小花的作品。他称赞道:“单小花的作品,就像大地上顽强生长起来的花朵,以不屈不挠的姿态冲破重重困难,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胜利,更是生命力量的胜利。”

  在西吉木兰书院,调研组邀请基层作家、农民作家、励志作家、银发作家代表走上主席台接受访谈,围绕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此外,调研组还与作家马金莲,《六盘山》编辑部和“文艺两新”人员薛玉玉、木沙、马文菊、郭军锋、高丽君等座谈交流,了解西海固地区文学创作与文艺发展的新动态。

  “文学创作的道路漫长艰辛,但我并不孤独。西海固有一大批作家,他们跟我一样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遍布西海固大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由职业者,更有至今还坚守在田间的农民作家。”马金莲在座谈中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海固作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正式出版著作100多部,已然成为新时代新大众文艺的优秀践行地之一。

  “西海固文学现象,是一种提高跟普及共同行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学现象。它不仅属于西海固、属于宁夏,更属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是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国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本、一个典型,是可以给别的地方提供经验的一个样本。”调研活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说。(记者 张涛)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