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策名(左)和团队工作人员在水上公园里巡检。
赏灯纳福,欢度龙年。
长约百米的中华第一龙。
李剑的龙图案剪纸作品。受访者供图
岩画题材文创产品。
匠心传承
璀璨花灯“亮”出年味儿
年味儿还没散去,夜晚的银川市金凤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水上公园,依旧“花市灯如昼,举目皆繁华”,“龙年大吉·金凤展翅”2024宁夏冰灯花灯葡萄酒美食文化旅游节正在进行中。
冒着严寒,78岁的策展人伍策名带着年轻的团队成员在水上公园里巡检,保证每一盏花灯都能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为节日增添欢乐吉祥喜庆的氛围。身着红色羽绒服,伍策名神采奕奕、步伐矫健,策划组织各类灯展已有30多年的他,对弘扬传播彩灯文化有着火一般的热情。
“汉代时我国就有了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花灯又叫彩灯,是中国灯会文化的代表,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这次我们四川自贡的彩灯文化有机会展现在宁夏人民面前,我非常高兴,所以我们在展现龙年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银川的凤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地方特色。”伍策名介绍,此次灯展中,不仅有18米高、直径8米的宁夏最大“龙凤呈祥”花灯,还有长约100米的长龙花灯。
“以前,花灯制作是用秸秆、竹片等材料,现在主要以钢筋、角钢、铁丝等作为骨架材料,绑扎工艺也被焊接工艺代替,面料多为绸缎,表面装饰多采用艺术上的剪、贴、描、画、喷等手法。而且,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致绚丽。比如,这次的花灯中,我们有传统的分色裱糊,但在色彩上有渐变色的呈现,更加柔和自然。借助现代工艺实现动态灯光效果,充分展现花灯的璀璨,光源更加节电环保。在造型设计上,也会更加紧跟时尚,黄河小灵龙、生肖花灯的形象都非常可爱,增加了‘萌’的元素。”伍策名说,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彩灯文化才不会断代。
十二生肖、双龙戏珠、年年有鱼、琼浆玉液……人在灯中游,灯映人面笑,花灯醉了人们的心田,也醉了银川的夜晚。流光溢彩的百米长龙前,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拍照打卡。“这条百米长龙上的每一片鳞片都是用LED灯带缠绕的,很费事,但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否则会影响整体效果。”伍策名说,花灯根据实际的灯组需要有简有繁,包括设计、放样、塑形、裱糊、安装等步骤,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流程。完成本次灯展的团队有七八十人,分批工作了近一个月。
“银川这段时间的天气太冷了,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四川人,由于太多是户外作业,大家的脸和手都冻伤了。花灯匠人的工资比较高,基本每天在一两千元,但人工依然很紧张。”伍策名感慨道,制作花灯非常考验人的耐心、细心和想象力,这些花灯匠人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奔赴各地赶扎花灯,点亮了城市夜空。
“她们都是以后的希望。”指着身边的90后团队成员吕东坪、苏语两位年轻女孩,伍策名笑声朗朗。近几年,高学历专业人才正逐渐成为彩灯行业的主力,在设计理念、内容创新和表达上更加拥抱潮流。四川有彩灯学院,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承接本次灯展的四川拓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泉,带着彩灯展多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秘鲁等国家参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的文化交流。彩灯让游客在沉浸式游玩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更寄寓着千家万户对新一年平安顺遂、团圆美满的热切期盼。(记者 吴彩华)
妙手生花
剪纸从窗框走向“画框”“对话框”
碎纸屑从母亲伏兆娥旋转的指尖“淅淅索索”地掉落下来,在地上堆成一朵朵小小的梅花。这是李剑小时候最常看到的情景,每到这个时候,年就近了。而如今的剪纸,早已不只是装饰窗框的那抹红。
2月19日,在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李剑和她的团队,正为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做准备,把剪纸贴到花灯上。
春节前,他们还为一家保险公司做了1000个龙年剪纸相框,这是公司为每位客户准备的新年礼物。
将掌心大小的红色团龙剪纸,一张张揭开,再一张张铺到白色垫纸上,放进相框,压上玻璃板。普普通通的一张龙年生肖剪纸,在灰白套色的映衬下,立马雅致鲜活起来。这种生肖剪纸,别看小,但做工很精细,一丝一缕,都栩栩如生。
“哎呀,你看这张剪纸,龙须断了两根,不能再用了。”销售经理郭坤,这个看上去有点“糙”的男人,两根手指拎起一张剪纸,发出一声叹息。
春节期间,来宁夏探亲和旅游的人不断增多,李剑的团队还完成了宁夏机场非遗专柜的订单——十二生肖系列剪纸小相框。
“旅游文化产品只是订单的一类,外地的旅游景区、博物馆都是我们的客户。中阿博览会、葡萄酒大会等大型会议上,都会看到我们的剪纸作品。”李剑随手一指,更多年轻态的剪纸产品映入眼帘。
“比如,专门为企业设计的剪纸,将企业名字或企业文化巧妙地融合到作品中,在莲、鱼等传统吉祥图案的包围映衬下,别有一番情趣。这类产品可以作为年会上的礼物发给员工。”李剑说,用套色剪纸剪出时尚造型,再搭配相应色系的画框,就成了一幅装饰画。这类产品多为现代装修、装饰服务;将牡丹、凤凰、团龙等传统图案的剪纸装裱在丝绢上,做成卷轴,挂在室内,尤其雅致……某一刻,光与影交错,剪纸与生活相互映衬,这既是剪纸营造出来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传递着现代人的艺术追求。
“现在的剪纸,你若喜欢,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相较于母亲伏兆娥的剪纸作品,李剑更追求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比如龙图案的剪纸,母亲剪刀下的龙有着清晰的轮廓、磅礴的气势,到了李剑的剪刀下,就会变得圆润一些,可爱一些。她还会将剪纸运用到胸针、书签、冰箱贴等产品的设计中,并采用现代制作工艺,比如电镀、烤漆等,让产品颜色更加丰富,质地更具手感。
当传统手艺走进现代,剪纸以各种形式浸润着人们的生活。颇具国风概念的《祥龙送福》剪纸文创表情包,是李剑团队的最新创作。这条以黄绿为主色调的龙,有着滚圆的身材,圆溜溜的大眼睛,它向你眨眼卖萌,竖起大拇指,还会对你说“早安”“晚安”,送上“幸福”“发财”等吉祥话……龙年春节,微信聊天时用上这样的“萌龙”表情包,想必也是很时髦的。
“我觉得非遗要切入这个时代,一定得有它的特点和创新。从2012年起,我们就开始做生肖系列的表情包,将剪纸元素融合到传统春节祝福中,网友可以免费下载。此外,还研发了非遗生肖购系列产品。将来,我们还想将剪纸元素融合到二十四节气、宁夏二十一景中。”
是生活赋予了剪纸生命,还是剪纸赋予了生活灵性,已然分不清楚,更或者,是二者的彼此成全。(记者 倪会智)
舌尖寄情 仙鹤水饺数十年初味不变
仙鹤水饺先后入选自治区和银川市两级“非遗”。
仙鹤水饺纯手工现包现煮。
饺子出锅喽!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逢年过节,饺子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的意义已经远不只是一道美食,它象征着团圆,寄托着乡愁。
春节是亲情的相约,也是美食的聚会。为了满足食客的味蕾,仙鹤楼的饺子师傅们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一个擀皮和包饺子的二人组合,一天要包七八千个大小如一、品相精致的饺子。
在银川,想吃到馅大、皮薄的手工水饺,仙鹤楼是首选之地。不管是外地的新顾客,还是本地的老主顾,品尝过仙鹤水饺,都会夸上几句。2021年,仙鹤水饺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6月,仙鹤楼被评为“第四批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剁馅、拌馅、和面、擀皮、包制……各个环节都由固定的师傅负责。”仙鹤楼饺子部主管邵师傅说,他已经在仙鹤楼包了26年饺子,正是这样精细地拆解每个环节,才将饺子做出了高水准。作为非遗美食,仙鹤水饺的馅用料严格。肉馅不用绞肉机,而是手工剁制,务必使肉的每个部位受力均匀,保持新鲜肉馅的鲜美多汁。拌馅要顺着一个方向,手部力道要适中,直至把肉馅拌成肉泥,这样能保障肉质紧致有弹性。和面、擀皮、包饺子也由专人负责。
邵师傅并不是仙鹤楼资历最老的员工。来自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高崖村的杨师傅夫妇,从1986年来到仙鹤楼,至今已有38个年头。杨师傅拌饺子馅,妻子负责包饺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驻守着光阴,让这里的水饺成为银川人心中不变的老味道。如今,他们的两个儿子也在仙鹤楼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人间最质朴的美味,就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仙鹤水饺的传承历史要追溯到百年前,彼时,辽宁辽阳人马富元摆摊售卖水饺,因为味道鲜美、皮薄馅足,每次出摊都被抢购一空,不少客商慕名前来品尝。仙鹤水饺扬名后,马富元向长子马占春倾心传授仙鹤水饺的配制及包制方法。
后来,子承父业的马占春迁居至甘肃白银,并将仙鹤水饺的绝活儿传给了女儿马德荣。上世纪80年代,宁夏市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马德荣瞅准时机,于1985年在银川市中山南街开起了仙鹤楼餐厅,主营仙鹤水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她开始配制更多品种、更加营养的饺子馅,并和餐厨团队先后推出了烤全羊、卤鸡爪等富有西北特色的系列美食。
马德荣的儿子袁兵从小耳濡目染,不断学习、潜心研究饺子馅配制工艺,成为仙鹤水饺的第四代传承人。
仙鹤水饺数十年初味不变,得益于四代人的匠心传承和一批老员工的默默坚守。
老手艺既要传承,更要创新。仙鹤楼不仅创制了好吃不腻的油煎饺子,还在饺子的外带上花费心思、推陈出新,让食客把饺子带回家也能吃到新鲜味。为了更好地传承饺子文化,仙鹤楼还连续5年策划主办了大型公益活动——宁夏仙鹤楼饺子文化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传承和发展。
“仙鹤楼作为老字号餐饮企业,将继续以传承和发扬美食文化为己任,坚持打造百年坚守、经典味道,让更多人了解饺子的悠久历史,让宁夏老味道香飘各地。”银川仙鹤餐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辰冬说。(记者 高晓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