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妈快看,这是我家乡的酥油茶,还有我们跳舞的视频。”近日,藏族姑娘央金在“民族情,一家亲”的微信群里分享家人团聚的视频,只见央金和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酥油茶,跳着欢快的舞蹈。“等你回来,干妈给你包饺子接风。”67岁的王菊茹看到后回复。
这个承载着22人牵挂的微信群,是王菊茹10年前亲手搭建的“亲情纽带”。2015年,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启动“结亲互助”项目,号召居民与北方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彼时,王菊茹的女儿已成家,家中略显冷清。“家里多些孩子,多热闹。”她和老伴一拍即合,就这样成了首批“结亲家庭”。
第一个“结亲”对象是内蒙古小伙巴特尔。初次见面,巴特尔拘谨得手足无措,王菊茹便拉着他逛超市,买来蒙古族特色的奶茶粉。渐渐地,巴特尔把这里当成了家,周末常带着同学来聚餐。如今已经毕业的他仍时常念叨:“等工作稳定后,和父母一起回到宁夏看望‘干妈’。”
这10年来,王菊茹陆续和9个孩子结了亲。蒙古族的巴特尔、维吾尔族的夏依达、藏族的央金……这位汉族“妈妈”用一碗碗家乡美食、一次次暖心陪伴,让远离家乡的各族学子在宁夏有了第二个家。
“9个孩子,9段亲情,虽然我的‘儿女’们跨越五湖四海,却亲如一家。”王菊茹说。如今,最小的央金已读大三,其他孩子大多毕业成家,但群里的消息从未断过:升职加薪的喜讯、工作遇挫的烦恼,甚至世界杯赛况的争论,都会伴着一声声“干妈”涌进这个家。
在共享社区,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72岁的赵淑珍与藏族姑娘格桑措姆结缘10年,格桑措姆求学时,赵淑珍常寄去宁夏枸杞;毕业后,格桑措姆从西藏寄来亲手编织的牦牛毛围巾。
“干妈让我明白,民族团结不是口号,是真心换真心的牵挂。” 尽管格桑措姆早已毕业回家乡工作,但“母女”俩的感情并没有因离开而生疏,反而愈加深厚。
王菊茹和赵淑珍的故事,源自共享社区创新推出的“结亲互助”品牌项目。2015年至今,社区党委联合北方民族大学,筛选家风优良的居民家庭与异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对,通过“每周一通电话、每月一顿家宴、每年一次联谊”等“五个一”活动,让远离家乡的学子感受温暖,也让本地居民领略多元文化。10年来,66个家庭与74名各族学生结成“亲人”。(记者 张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