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加强党的领导,织牢精神纽带,用好治理平台,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通过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
一抹志愿红,“籽籽同心”相映红
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志愿者向居民进行普法宣传。
9月18日,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活动中心,新疆姑娘阿童汗·买吐肉孜随着欢快的鼓点旋转起舞,十几位居民跟着她学跳新疆舞,笑声与乐声在活动中心回响。
这是新华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的寻常一幕,却折射着不寻常的温情力量。近年来,新华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志愿服务打造成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团结各族居民共筑家园。
“奶奶,咱们对着屏幕眨眨眼、摇摇头……”新华社区阳光花园A区网格员马慧琴,蹲在90岁的马秀兰老人面前,举着手机耐心帮她完成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认证完成后,她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陪老人拉家常,还帮她与远方的孙子视频通话。屏幕里孙子的一声“奶奶好”,让马秀兰眼角泛起泪花。
像这样的温情场景,每天都在社区上演。面向社区独居老人,“红烛”党员服务队上门送学、认证、帮扶;残疾儿童家庭由“曙光”爱心队轮流照看;假期的“爱心助学”课堂,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各族孩子共读绘本……豫海镇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罗永梅介绍,新华社区创新构建“5+N”志愿服务体系,5支特色服务队覆盖文化、帮扶等五大领域,N个项目延伸至环境整治、法律援助等十余个重点方向,形成“一队一品牌、一月一主题”的服务矩阵。
而真正让这个体系运转更有温度的,是居民之间自发的情感联结。荣世家园小区居民马兰独自照顾一对残疾儿女,邻居们只要看到她外出打零工,都会主动帮她照看孩子。“回家就看到门口放着馓子,有时是刚蒸好的馒头,都是邻居放的。”马兰感动地说。
每逢传统佳节,社区居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一起包粽子、做月饼、绣荷包,共度佳节。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总会收到志愿者亲手制作的食物和礼品。
志愿服务悄然推动文明新风。社区通过“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和“邻里志愿者劝导队”,温情改变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从最初只有10人的志愿小队,发展到如今729人的队伍;从零散的帮扶活动,到累计超20万小时、覆盖全方位需求的志愿服务体系——新华社区用点滴行动汇聚起力量,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写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里。
夜幕降临,活动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阿童汗的舞蹈课刚刚结束,几位邻居阿姨热情地邀她明天来家里吃拉条子。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答应,眼中闪着光:“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记者 马 忠 文/图)
一桌团圆饭,融合温馨邻里情
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街道景墨社区,美食文化节吸引各族居民“打卡”。
9月3日,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街道景墨社区“辣糊糊”厨房,社区工作人员马艳娟和景墨艺术团几位成员一起清洗厨具,准备食材。
忙碌间,景墨艺术团团长蔡玉英拎着一篮子蔬菜走进来,“别的帮不上,洗菜、择菜我在行。”她话音未落,几个年轻人鱼贯而入,手里捧着刚穿好的豆腐皮、土豆片和木耳等串儿,“阿姨,我们负责穿串儿,保证穿得又快又好。”社区水兵舞队长徐岩芹说。
此时,马艳娟熟练地起锅烧油,放入豆瓣酱开始炒制底料,红油渐渐泛起时,整个厨房顿时香气四溢,蔡玉英凑近闻了闻,赞叹道:“这香味,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的大院里,各家各户做饭时就是这样香。”
维吾尔族居民阿依古丽也接着说:“在我的家乡,炖肉时也是这样的香气,飘满整个院子。”
“你看这一锅,辣椒、青菜、肉串一应俱全,五颜六色汇成一锅美味,就像我们,来自不同民族,能在一起快乐地吃团圆饭。”居民窦孝琴说。
当天,丽景街街道美食文化节启幕,打造集美食体验、文化展演、民俗互动、便民服务、网红打卡于一体的综合性市集活动。景墨、雅苑、景太三个社区各族居民欢聚一堂。
“我们希望以美食文化节为契机,积极探索‘文化+治理’服务新模式,通过融情于景的方式,有效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景墨社区党委书记柴朝霞说。景墨社区将“民生食谱”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美食宴、文化邻里节、便民活动日等,将社区各族居民聚到一起,共享幸福生活。
新疆舞蹈队成员王咏莲与水兵舞队成员徐岩芹,就在文化美食节上相识。王咏莲一边示范优美的舞姿,一边轻声讲解:“手腕要轻转,眼神要含笑,就像我们新疆的葡萄一样甜。”徐岩芹认真模仿着,不时笑着回应:“这个步伐真有韵律,和我们水兵舞的飒爽不太一样,但都让人快乐。”两人相视一笑,即兴跳起了融合新疆舞与水兵舞步伐的“辣糊糊圆舞曲”,引来阵阵掌声,居民们也被感染,有人跟着节奏拍手,有人加入舞蹈行列,现场变成欢乐的海洋。
近年来,景墨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温情景墨·同心家园”社区品牌,精心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微公园,在社区出入口、学校门口等人员密集区域,让社区群众“抬头可见、驻足能赏、入心入脑”,让民族团结宣传从视觉传递延伸到场景体验。
景墨社区还定期在微公园组织“文化市集”“民族团结百家宴”等活动,邀请各民族居民展示特色美食、表演传统歌舞,打造各族群众情感联结的平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日常、浸润人心。(记者 杨 超 文/图)
一种文化范,凝聚团结向心力
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福通社区,居民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体验非遗。
近日,在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福通社区开展的非遗体验活动中,居民李秀兰和马建蓉组成了“学习搭子”。
李秀兰自幼学习剪纸,能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和寓意吉祥的传统图案;马建蓉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回族刺绣,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和花卉图案颇有研究。活动中,两人相邻而坐,看到对方的作品后都眼前一亮,李秀兰耐心地教马建蓉运用剪刀的力度和角度,马建蓉则手把手教李秀兰刺绣时的针法和配色技巧。
此后,她们成了社区活动的常客,每次都结伴而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如今,她们不仅是生活的好朋友,还一起在社区举办的文化展上合作完成了民族团结主题剪纸和刺绣作品,引得居民称赞。
近年来,福通社区依托“五福驿站”党建品牌,构建各族群众交流平台,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精心打造特色非遗体验区,定期开展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同时,社区还定期举办大讲堂,并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参观宁夏博物馆等,不断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福通社区还创新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各族居民根据兴趣爱好结成互助小组,开展常态化的交流活动。居民王建军是社区有名的书法爱好者,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居民古丽则擅长哈萨克族舞蹈,两人因对文化艺术的共同热爱结成了互助小组。王建军主动提出教古丽的孩子写毛笔字,古丽也邀请王建军的女儿到自己家学习哈萨克族舞蹈。两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近,王建军家包饺子时,会邀请古丽一家来做客;古丽做了哈萨克族特色美食包尔萨克,也会第一时间送给王建军尝尝。
在社区组织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晚会上,王建军的女儿和古丽的孩子一起表演节目——小姑娘跳哈萨克族舞蹈,小男孩则在旁边写毛笔字,赢得热烈掌声。
目前,福通社区已累计组建12支由各族居民组成的文艺团队,涵盖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民族合唱团是其中之一。在各族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合唱团的水平越来越高。马爱华在声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主动帮助大家纠正发音;刘莉擅长编排舞蹈动作,根据歌曲的节奏为合唱团设计伴舞动作;赵文祥则负责购买排练所需的音乐器材……在社区演出中,民族合唱团演唱《爱我中华》,赢得大家赞誉。
5年来,福通社区累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活动超150场,在互助合作中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深厚情谊。(记者 杨 超 文/图)
一项微服务,编织“五彩纽带”
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中强巷社区,“左邻右舍议事会”现场。
在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中强巷社区“石榴亭”两侧,有一副对联:中强幸福甜 石榴邻里情——这既是各族居民团结和美的幸福表达,也是社区“微平台”的一处阵地。在这里,社区通过“微平台”联商,组织居民召开“左邻右舍议事会”,共同协商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基层治理等问题,大家商、大家议、大家定,沟通畅通了、事情好办了,矛盾也少了。
中强巷社区有14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5018户1.5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98户700余人。近年来,中强巷社区以“精准微服务·点赞V手势”为理念,依托微空间联建、微活动联谊、微服务联动、微平台联商、微循环联治“五微五联”工作,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各项事务中,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院子里堆的旧家具太多了。”9月初,居民在“左邻右舍议事会”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部分住户长期把小区公共院落当成“私人仓库”,废旧家具、纸箱等杂物堆得像小山;有的住户甚至在公共院落养鸡养鸭,不仅破坏环境卫生,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接到反映后,中强巷社区党委书记徐莉莉到现场,逐一记录杂物堆放范围、家禽饲养数量等。“光靠‘堵’不行,得坐下来好好商量,让大家心服口服。”为彻底解决问题,徐莉莉牵头组织召开协调会,把社区民警、居民代表、涉事住户和物业公司请到一起,一遍遍沟通劝说,最终解开了涉事住户的心结,各方达成一致意见:涉事住户5日内彻底清理养殖设施;社区帮忙联系废品回收车,清理堆积杂物。同时,社区还联合物业公司开展“环境卫生清理行动”,集中整治17处乱堆乱放点、清理3处鸡鸭饲养点。
为共同建设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家庭”,中强巷社区还联建“微空间”,整合阵地资源,盘活“小散旧”空间,打造“共享社 幸福里”邻里驿站、长者食堂、石榴亭、共享屋、议事廊等,为各族群众提供理论学习、政策咨询、纠纷调解、文化文艺等多种精细化服务;联谊“微活动”,以民族交流、融合、共享为主题,组建康乃馨艺术团、腰鼓队、书法小组等团体,在“我们的节日”开展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歌舞展示等活动,让文化活动成为拉近各族居民距离的“和谐音符”;联动“微服务”,建立“1+3+N”社区服务“微模式”,依托及时雨便民服务队、能人工作室,推出个案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精细化举措;联治“微循环”,整合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开展扶困助弱、文明创建等活动。
如今,在中强巷社区,各族群众一起品尝各色美食,分享生活趣事,共建幸福家园,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中。(记者 杨 超 文/图)
短评
于细微处见真情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大家庭”,发生在这里的温情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柴米油盐与互帮互助中,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人心。
马慧琴帮九旬老人视频通话时,屏幕那头的一声“奶奶好”催落泪花;马兰家门口悄悄放着的馓子与馒头……这些瞬间,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模样。
以文化交融为纽带,增进情感联结。剪纸与刺绣在指尖交融、毛笔字与民族舞碰撞火花、“辣糊糊”的香气串联起味觉记忆。传统节日共庆、非遗技艺互学、生活难题共解,这些日常互动拉近了心理距离。社区以“石榴亭”议事、文化团队联谊等小切口,破解着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的大课题,让“陌邻”变“睦邻”。
从10人志愿小队到700多人的队伍,从零散帮扶到体系化服务,这些都印证着:民族团结的种子,蕴于教跳舞的交流里、送食物的暖意中、解难题的坚持间,凝聚成共筑家园的坚实力量,籽籽同心,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记者 李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