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灼菜心,一道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名菜,其“主角”大部分来自宁夏。据统计,截至2025年,宁夏菜心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量超过30万吨,是粤港澳大湾区夏季菜心的主要供货源,占其市场份额的九成左右。“宁夏3天不发菜,大湾餐桌少颜色”,足见大湾区群众对宁夏菜心的依赖和喜爱。
在宁夏种植的菜心被运往大湾区,在宁夏种菜心的人很多来自云贵川。
数据显示,贵州省每年约有5万人在宁夏从事菜心种植与采摘,占区外来宁“菜客”的90%。他们3月初来、10月末回,如候鸟一般聚集成群、勤勤恳恳、连年往复。
数量庞大的贵州“菜客”在宁夏生活得怎么样?
青铜峡市瞿靖镇每年迎来送往近万名贵州“菜客”,本组系列报道将以瞿靖镇为“切片”,记录贵州“菜客”择宁而行、安居乐业的故事。
身高1米84、体格魁梧——党文强把自己塞进客车逼仄的座位里,双腿不得已顶住前排靠背。
从塞上江南到黔中故地——这不是一次必须的旅程,对青铜峡市人民法院瞿靖法庭庭长党文强来说,却是一趟必要的旅程:只有沉浸式体验“菜客”生活,才能从他们的角度感知需求。
时间回溯到今年3月。
3月,是一年一度候鸟北迁的时月。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每年初春,数以万计的“菜客”背上行囊、携家带口,如候鸟般由南向北“迁徙”。
紫云县2020年脱贫摘帽。十几年前,外出务工路上尽是讨生活的艰辛。如今,靠种植收割菜心这门手艺,“迁徙”之路载满收获的喜悦。一个数字可以证明:近几年,紫云县外出“菜客”月收入最高超万元,远高于家乡收入水平。
越来越多的紫云老乡加入“菜客”行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目的地指向宁夏。菜心的主要消费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种植主产区却在西北内陆地区的宁夏。
相比广东等南方传统产区,宁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更适宜喜凉蔬菜的生长。
青铜峡市冷凉蔬菜产区每年迎往约1.2万名紫云“菜客”,70%留在瞿靖镇。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既增加了乡村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治理难题。
在瞿靖镇多个行政村,紫云“菜客”的数量远超本地常住村民,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会讲普通话,难与当地人交流相融。调解乏力则诉讼增多,查人找物耗力、文书送达受阻、执行过程遇困……
多年来,青铜峡市政法、民政、教育等多部门积极调研协调,从千头万绪的“毛线团”中逐渐理出“关键线头”。
今年3月,一份文书需送达身在紫云县的当事人。党文强要去贵州,特意体验了一段从瞿靖镇直达紫云县的“菜客”大巴,他随身携带的,还有一份上级部门经多方调研后草拟的专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司法建议书。
“建议两地合作,建立贵州务工人员信息台账,根据务工人员所在场所划分网格;设立专门调解室,开展线上线下纠纷联合调解;建立两地党委政法委牵头,综治、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及重大案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发挥各自特色文化优势,加强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条条建议,与紫云县对口部门的探索不谋而合——当地同样在积极寻找良策,保障跨省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宁贵两地,因为一颗菜心相连;因为一份司法建议,搭起了沟通桥梁、开启了治理新路。
两地联合,共商计划,协同推进,合作进程紧锣密鼓。
6月,青铜峡市和紫云县互访调研,精准摸排务工人员的急难愁盼。
8月,瞿靖镇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正式成立,将务工人员纳入组织管理体系,实现网格化精细服务;同月,“检察驿站”挂牌运行,依托综治中心平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瞿靖镇10个村接连设立“异地有家”服务驿站,各种文化活动相继开展;10月14日,紫云县有关部门二度来访,实际了解两地合作推进情况……
似一张无形服务保障网,将瞿靖镇近万名“菜客”连珠成线、聚点成面。
硬件设施已经落地,后续的服务和管理能如计划所愿吗?(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黎明 秦磊 吴彩华 王潇翊 郑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