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要闻
记录伟大时代 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5-11-08 09:18:10   
2025-11-08 09:18:10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11月7日,宁夏新闻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暨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在银川召开。中央驻宁新闻单位、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代表以及中国新闻奖、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他们讲述亲历故事、分享内心收获、感悟使命担当,表达了继续讲好宁夏故事、传播宁夏声音、展示宁夏形象的坚定信念。本报对发言进行摘登,以此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擦亮文化品牌 服务宁夏发展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新闻人齐聚一堂,共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和宁夏故事,共享这个“不放假的节日”的甘苦与梦想。安排我代表中央驻宁新闻单位发言,深感荣幸。中央驻宁新闻单位扎根塞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用责任和汗水履行职责使命,各有各的精彩,都是我们分社学习的榜样。

  我结合宁夏分社的工作,谈谈对“站位全局服务地方发展”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宣传也是生产力”变得更为具象和迫切。在所有宣传主题中,“典型宣传”包括典型人物和品牌的宣传,因其“自传播力”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一个或者一群典型人物推向全国,让一个文化品牌火遍全网,能够显著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更好地“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同时抵消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易逝性。要做到这些,“写好文章”是党中央机关报的传统优势和责任担当。

  到宁夏工作以来,我和同事们一起,按照报社于绍良社长“抓典型”工作思路的要求,集中精力擦亮“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固原学子徒步任山河”“西海固农民作家群”等宣传品牌。今年10月13日,全球妇女峰会召开期间,我们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推出《红寺堡的“攒劲女子”》长篇报道,让这一群像和“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总书记亲”的心声亮相全世界。一周后的21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期间,我们在《人民日报》四版推出整版报道《西海固的秋天》,成为分社典型报道的“集大成之作”,努力重塑“西海固”的历史概念和形象。这些报道均产生了传播上的“涟漪效应”,影响绵延不绝。

  宁夏地域小,许多新闻素材都是反复报道乃至司空见惯的。想要破局和突围,就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精品力作”。“文化原创力”是一种发现力,要睁大“新闻眼”。将“红寺堡的攒劲女子”从对李耀梅、徐海侠等的个体报道,整合提升为集体典型,便是一种新的发现。“文化原创力”是一种领悟力,如何印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如何在“两个一百年”之际“走好我们新的长征路”?我们领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作为报道选题的基点和文章灵魂。“文化原创力”还是一种“协同力”,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系的传播矩阵,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塞上江南”的热土上,西海固天翻地覆变化的背后,是123万移民群体和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变迁和斗争精神,是宁夏融入时代和全局的“精神焊接点”,这样的精彩故事丰富而独特、多情又走心。我们将满怀赤诚,一直在路上,讲好宁夏故事,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社长 徐元锋)

  以路为媒践初心讲好人民故事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非常荣幸能够代表重大主题报道《人民路上为人民》的创作团队,与大家分享获奖感悟。这部作品经过激烈角逐,在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这也是我台首次在这个类别中获此殊荣。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创作团队,更属于那些在各条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属于每一条“人民路”上绽放的希望与梦想。

  让我把时间拉回到2024年春节前夕。那段时间,宁夏广播电视台作为发起台,邀请全国75家电台,共同完成一项重大选题报道: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新闻叙事,讲述人民路上为人民的感人故事。

  作为一家地方台,尤其是西北小省区的省台,能不能吸引北上广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参与?能不能调动起全国的资源?台里安排我落实此项工作,但我心里却一直在打鼓。台领导鼓励我说,要相信这个选题的分量;选题好,就像梧桐树,一定能引得凤凰来。

  这让我吃了定心丸。这个选题,是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要通过“人民路”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地标的变迁,来有温度地呈现普通百姓的奋斗与梦想,折射国家发展脉络,既体现了全国视野,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自此,办公室的灯开始长明,一家电台一家电台的对接,其间也被婉拒过、受到过质疑,但在一次次的沟通之后,最终75家电台全部同意:这个事,我们一起来干。

  共识有了,怎么干却面临困难重重。

  以宁夏为例,我们到民政部门查询,全区共有六条“人民路”。要体现宁夏特色、讲好宁夏故事,哪条人民路更具代表性?就需要深入到每一条人民路上去!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灵武市到隆德县,记者们用脚步丈量,用话筒记录,用心去感受,在一条条路上找亮点、找特色、找“一切为了人民”所在。

  每一条人民路,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条人民路,都诉说着宁夏的发展史。说实话,选哪条人民路,都有理由、有亮点。我们再三碰头、再三商议,一遍一遍看初步采访的资料,一点一滴剖析哪一条更能代表宁夏的“人民路”。连着熬了好几夜,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就以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人民路作为宁夏的代表,因为它见证了西海固移民的奋斗历程,更见证了中国脱贫史和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参与创作的各地采访团队的记者在采访中,有在雪域高原用了半个小时才找到手机信号,只为实现同步采访;有为采录抗洪救灾现场,在暴雨中坚守整整一夜;有为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发着高烧仍坚持蹲点……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执着精神,让75篇报道既保持了统一的主题,又绽放出各具特色的光彩。

  经过半年多的精细打磨,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一条条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路”采访报道不断涌现出来,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录音报道,也有同步完成的融合短视频、图文推送的新媒体产品,全景描绘了人民路上百姓的幸福生活图景,生动诠释党的为民情怀与奋斗精神。作品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广大听众和网友的认可,总阅读量突破1.58亿次,话题互动超100万条,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升级,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小省区也能谋划大主题、小省区更能组织大篇章。这次创作,是宁夏广播电视台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积极推进系统性变革、勇于创新创优的一次集中体现;是主动求变、主动应变,是内容、形式和机制上的大胆创新。

  荣获中国新闻奖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此次获奖为动力,继续坚守新闻理想,敏锐捕捉时代变革,用话筒、镜头记录伟大时代,讴歌奋斗精神。我们也将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激发创新创优活力,努力创作更多既能体现时代高度,又能浸润泥土芬芳的精品力作,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宁夏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宁夏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广播中心副召集人、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 陈大志)

  把身子沉到泥土里,让故事长出根须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祝各位同仁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9月15日至17日,全国新闻界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在北京举行,我们宁夏一行5人来到北京参赛,(其中中卫市2人、石嘴山市2人)。来自全国200余家新闻单位的220多名选手,经过两天比赛,最终45名记者入围决赛。我讲述的《30年镜头里的西海固水故事》让我有幸成为宁夏唯一入围决赛的选手。9月24日进行决赛,大家难分伯仲,最终45人都获得了全国新闻界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胜选手称号。此次参赛的选手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年龄段,我的年龄仅次于江苏扬州市新闻传播中心58岁的拾景炎副主编。西北只有3家单位的4人进入决赛(新疆2人,甘肃、宁夏各1人)。和年轻的记者一起同台竞赛,感受很多。他们个个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讲述的都是当下最热点的新闻,回顾的都是国内重大事件和全国典型人物的采访历程,等同于评中国新闻奖,这些题材对于来自西北地区的我们来说,先天就存在劣势。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想重要的一点就是靠题材的厚重感。他们讲述的新闻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切面,而我讲的是一个宏大时代的蝶变过程。

  一个好的故事,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它是在泥土里“泡”出来的,是在与乡亲们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长”出来的。

  深入基层,意味着要“走进去”,更要“走到底”

  30年前,刚从事新闻摄影的我,第一次拿着相机走进西海固那片被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时,满眼是望不到头的黄土和焦渴。最初,我的镜头里,只是一片片干裂的土地、一张张因为缺水而苦盼的脸、一口口见底的水窖。

  但如果我的脚步只停留在这里,那么我的故事就和任何一篇关于贫困的报道没有区别了。30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里。跟着山区的农民一起打窖、一起浇苗、一起走十几里的山路去驮水。我不仅记录“缺水”这个事实,我更想记录,水,是如何成为他们生命中最沉重也最渴望的那个字眼。

  深入基层,不是一次“采风”,而是一场“扎根”。你得走到事实的最深处,走到情感的最底层。只有这样,你才能从“看见”贫困到“懂得”他们的坚韧,从“摆脱贫困”的渴望到“圆梦小康”的一次次实践。

  深入基层,需要“身入”,更需要“心入”与“情入”

  在基层,你首先得卸下记者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老乡。老乡们不跟你讲大道理,他们只跟你唠家常。你坐在农家的炕头上时,要收起你的农夫山泉,喝下那碗从水窖里盛出的水,聊着聊着,老乡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从锁住的水窖到奔涌的扬水、从漂白粉的苦涩到黄河水的甘甜,它讲述的,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一项为民政策的落地,更重要的是讲述一个村、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的转变。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命运的关怀,与百姓产生共情时,你的镜头就会变得温柔,你的笔触就会充满温度,你会自然而然地捕捉到那些最真挚的表情、最生动的细节。因为那一刻,你不是在采访他们,而是在感受他们。

  深入基层,考验的是“慢功夫”,沉淀的是“真价值”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慢”记者。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我讲了30年。我的电脑里存着30年来西海固关于水变迁的影像。这些影像单独看,是一张张新闻照片;连起来看,就是一部西海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影像史。

  是时间,赋予了这些素材以灵魂。正是因为30年持续的关注,我才能理解引水渡槽上“共产党好,黄河水甜”8个字的内涵,才能深刻地理解,一滴水,对于那片土地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对年轻的同行们说:“认真对待你的每一次采访,好好保留你的每一张底片。你今天记录的,就是我们明天共同回顾的历史。”

  各位同仁,通过30年西海固的水故事,让我坚信,“四力”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闭环:用“脚力”踏出生活的温度,用“眼力”发现时代的刻度,用“脑力”淬炼思想的高度,最终才能用“笔力”书写出打动人心的时代故事。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有的风采,每一天都有精彩故事在上演:贺兰山下的紫色梦想、戈壁滩上的数据云端、闽宁协作的深情厚谊……它们都在呼唤着我们,呼唤我们再次背起行囊,走向田野,走进车间,走入寻常百姓家。

  于平凡处见深刻、于变化中见趋势、于个案中见全局。讲好宁夏故事,需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需要长期、连续的观察和记录。让我们把身子真正沉到泥土里去吧!只有让裤腿沾满泥泞,我们的故事才能长出坚实的根须;只有让心与人民一起跳动,我们的稿件才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视觉频道总监、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代表 王 猛)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我是共产党人杂志社全媒体记者汪晓慧。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有幸向大家汇报分享我作为一名党刊人的成长经历。

  2022年,我进入共产党人杂志社工作,当时刊社除纸刊外,新媒体只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强国号,影响力有限。看着大报大刊迈入全媒体时代,自媒体“一呼百应”,我焦虑重任难当,迷茫何去何从。然而,看着刊社前辈即便面对“你们的杂志影响力不够、公众号阅读量很低”等质疑时也从不气馁,依然沉下身心、认真工作、努力提升的样子,我渐渐明白,党刊的价值、党刊工作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前辈们说,事业是干出来的,年轻记者要主动挺进全媒体、进军主战场,做对得起时代、不负人民期待的党刊人。

  2023年,刊社举办“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大型采访活动,策划推出《给你一个宁夏》系列宣传片。重任交给我和2名年轻记者,但我们都没有独立拍摄制作宣传片的经历,刊社决定邀请宁夏知名纪录片团队带领我们组队拍摄。5月1日出发,整整一周,从晨曦拍到星夜,挨过饿、受过冻,终于如期完成任务,为全国党刊提供了宣传宁夏的高质量作品。宣传片在“宁夏党刊”视频号、“共产党人”杂志强国号等新媒体发布后迅速出圈,得到大量点赞、转发,播放量突破250万,我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在7月的正式活动中,我和同事们在5天时间里拍摄制作短视频60余条,圆满完成刊社有史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全媒体行进式报道。2024年自治区两会期间,党刊第一次以全媒体形式报道自治区重大会议。我与4名全媒体记者上会,完成采访、拍摄、制作、发布等工作,60多条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00万。2025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我们8名全媒体记者完成视频报道100多条,总播放量突破600万。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以干代训中,党刊的年轻记者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全媒体记者,活跃在自治区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宣传报道一线,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习近平总书记的答案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党刊人,就应像滴水入海那样,深入人民群众,在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中找到航向和坐标。

  2024年,我们策划推出“夸夸我的村”系列报道,一则关于老油坊的视频发布后,众多读者咨询购买方式,党刊记者又当起消费者与油坊的联络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关注养老和托育,宣传农民的瓜果蔬菜,讲述手艺人的文化传承……始终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用镜头定格奋斗身影,努力反映民情民意,展现万家灯火的平安幸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参与和见证了刊社从2个人、2个号起步,到构建起由微信公众号、强国号、视频号、抖音号等14个平台账号组成的新媒体矩阵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文字记者到拍摄、采写、制作、发布样样都行的全媒体记者的成长过程。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融媒体工作室、全媒体生产发布平台,培育了“星火”全媒体品牌,每年推出原创作品200部以上,月均阅读播放量稳定在200万以上,党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五五”规划蓝图壮阔,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我们也更有信心和动力,在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的新征程上,做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策划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好传播党的声音、记录伟大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共产党人》杂志社记者 汪晓慧)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