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夜幕降临,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的灯火次第亮起,村民骑着电动车,三三两两地来到温棚割韭菜。
“今年冬季的头茬韭菜,每公斤8元的收购价已是惊喜,不料高峰期能卖到10元。”村民一边忙着收割韭菜一边说。这些韭菜连夜收割后,将从毛乌素沙地边缘启程,运往河北、陕西、甘肃等地的市场。
几十年前,上滩村还是一片“沙进人退”的荒凉景象。“当时只有两三间平房,每天清晨,柜子上都积着厚厚的沙子,沙子堵到门槛。”说起那段风沙肆虐的岁月,68岁的马文才言语间满是无奈。面对风沙侵扰,上滩村人没有退缩。植树、改土,种玉米、水稻……一代代人为了能在这片沙地中扎下根来接续奋斗。
转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
王学忠在自家庭院里开辟出一块菜地,搭起简易拱棚,种韭菜、菠菜。
“吃不完的菜,我就骑着自行车,捎着铁筐,走村串巷去卖。”王学忠回忆,那一年,他靠卖菜挣了1000多元。
这笔“意外之财”,点亮了村民们的希望:“原来沙地里也能‘长’出钱来。”
2004年,沙地的风依旧狂烈,却吹不散大棚里的热浪。
村民们用铁锹把湿沙拍成长方体“土坯砖”,垒成简易温棚。
“得益于地下水位浅、水质好,加上沙漠边缘昼夜温差大,当年第一茬韭菜就卖出好价钱,一栋棚收入四五千元。”上滩村妇联主任杨志霞对当时的丰收景象记忆犹新。
到2008年,全村搭建日光温棚100多亩,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在政府支持下,旧棚改造、日光温室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设施农业效益倍增推广计划,打造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90%的村民投身其中,韭菜种植面积以每年数百亩的速度扩大。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杨立华感慨:“大伙拧成一股绳,跟着市场需求种菜,产业做大就不难了。”
经过20多年的精耕细作,时至今日,上滩村日光温棚韭菜种植面积达到8212亩。
“韭菜品种好,土地质量好。1亩韭菜产量2200公斤,按照每公斤5.2元计算,全村日光温棚韭菜销售收入8500万元。”杨立华细算了一笔账。
绿油油的韭菜茁壮成长,上滩村人顺势延伸产业链,从鲜韭菜种植拓展至韭菜花酱加工、中介代办等环节,形成“产、种、销”一体化,年产值超1亿元。2024年,上滩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
“起初,村民种植韭菜,只是为了丰富自家餐桌,没想到竟成了改变村庄命运的起点。”杨立华说。
村民马俊明种韭菜近20年,高峰时拥有37栋温棚,年纯收入40多万元。今年,他筹措资金220万元,拆除旧温棚,新建15栋标准化第六代日光温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如今,郝家桥镇以上滩村为圆心,辐射带动大泉村、兴旺村、十里墩村等村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万亩韭菜种植基地,年总产值达1.68亿元。曾经的“沙窝窝”变成增收致富的“金窝窝”,从治沙到致富,从温饱到富裕,上滩村人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篇章。(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剡文鑫 黄英 何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