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四五”期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年均GDP增速5.8%”联系在一起,总会激起一丝好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数据,是一场从“倚重倚能”到“重点牵引、多元绽放”的蜕变之路,是打开宁夏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
这个增速是在转型阵痛和世纪疫情冲击下实现的,体现了小省区也要努力作贡献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新思想新理念持续赋能的生命力;
意味着宁夏的经济体量、质量都有了明显的长势和增势,可用于民生改善和再投资的资源都得到了实质性增加,经济的内部韧性和增长动力正在加强;
发展模式深刻变化,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传统路径的依赖,新动能正在汇聚,经济增长的“含新量”“含绿量”更高;
尤为重要的是,持续向好的经济表现极大地提振了全区上下发展的信心,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向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构“5.8%”,拆开掰碎看变量、看结构、看动能,“宁夏故事”的另一种讲法,也同样令人怦然心动——
“十四五”期间,宁夏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连续15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农业、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前列;
建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8.6%,2024年全区R&D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59.79%,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达33.6%……
每一条上扬的曲线,都讲述着不甘落后、不能再落后的决心和斗志!
刚刚闭幕的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宁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也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结果。
与会代表响彻会场的掌声,是对过往的礼赞,也是对奋斗的致敬!
(二)
每一片土地,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禀赋。
2020年6月,擘画“十四五”蓝图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考察,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为宁夏奋进“十四五”明晰发展方向、注入澎湃动力。2024年6月,“十四五”挺进关键期,总书记再次来宁考察,强调“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产业方向、发展路径。
“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总书记的深情表达言犹在耳。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宁夏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定位定向,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立足区位优势、气候条件、风光资源,持续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文章,锚定“特色化、差异化”发力,让“宝地”生金流银。
在石嘴山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企业换装“智慧大脑”。“这是一款刮板输送装备的零部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产品的耐磨性、韧性和使用寿命都得到大幅提升。”行走在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煤机装备生产车间,看不到丝毫煤的身影。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创新,大到一条生产线,小到一个配件的磨边,一点一点积累转变。”从最初生死存亡的转型倒逼到现在“不创新就心痒”的技术养成,天地奔牛蜕去“傻大粗黑”,在一次又一次迭代升级中锻造出“冠军品相”——生产出世界首套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世界年产量最大的智能高效刮板输送装备、国内首套480米超长工作面智能刮板输送装备……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变成了比头发丝还要细的氨纶丝,“黑金”变“绿能”的技术“绝活”,催生新质生产力、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咖位——现代煤化工全国领先,煤制油产能居全国第一,单晶硅产能占全国的25%,工业蓝宝石产能占全国的80%,钽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芳纶产能全国第一。
宁夏,“一半是繁华、一半是沙漠”,中卫是“后半句”的代名词。在这里,宁夏人发明的草方格治沙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如今光伏海洋“接棒”,既是电力粮仓又是治沙利器;沙坡头景区,不仅有别具一格的民宿,更有五星级沙漠酒店和沙漠主题度假中心,游客既可以在“星星的故乡”舒适地体验沙疗、沙浴,还可以仰望天空、思接千载……随着沙经济、沙产业和沙旅游的加快发展,“一半沙漠”创造出了别样的“繁华”。
枸杞子“跳”出保温杯,被深加工成饮料、面膜、茶、酒、咖啡等100多种产品;葡萄酒获1000多项国际大奖、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2瓶国产酒庄酒就有1瓶产自宁夏,每一瓶酒都有一个“身份证”,手机扫一扫酒瓶上的二维码,这瓶酒产自哪块地、用什么品种的葡萄、何时灌装,信息一目了然;冷凉蔬菜走上粤港澳大湾区群众的餐桌,“出海”到新加坡、文莱等国际市场……5年来,宁夏“六特”产业全部跻身国家优势产业集群,人均奶产量、牛羊肉产量、蔬菜产量、粮食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精耕细作“特色化、差异化”,是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的新实践,是独属于宁夏的回馈和感悟,也必会将宁夏带入更广阔的赛道。
(三)
每一片土地,也都有它的先天缺失。
秉持“特色化、差异化”,无中生有的产业篇章,往往更精彩。
沙漠戈壁中,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大数据中心拔地而起。到达中卫工业园区,呼吸之间,寒冷的空气时刻提醒着建设者,这里是紧邻腾格里沙漠的西北腹地。放眼望去,中金数据中卫零碳算力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前,我们将完成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建成后,不少互联网大厂都会把服务器放在这里。”中金数据中卫零碳算力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工程师程可告诉记者。中金的身侧,逐“云”而来的亚马逊、美团、腾讯等头部企业比肩而立,由大唐集团建设的绿电园区项目已经投运,降本增效的绿色算力、绿色电价引力持续增强,吸引了包括新华三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国家相关部委在反复比选后也将数据和信任一起放在中卫基地,数据标注、AI训练等新兴产业初现端倪,合力从沙漠里“顶”出了一个新中卫。
近年来,宁夏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增长极”,推动“聚储通算用”一体化发展,打造数据、算力、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链,建成200多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近3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升,全区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50%……
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打好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作为“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的重要部分,提出中卫、银川“双城联动”,资源资金、人才环境、政策支持集成发力,在中卫召开全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举全区之力“扶上马送一程”,努力打造“中国绿色算力之都”。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宁夏数据中心标准机架、高端算卡、算力规模实现翻两番;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近22%。
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宁夏“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数智化,全面打造数字宁夏”作出专章部署,以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为着力点,绘出宁夏数字经济新画卷。
“无中生有”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
在2025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上,兴庆区参展团队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创新的养殖模式,一举斩获7个重磅奖项;盐碱地里养出南美白对虾、青蟹、大黄鱼等,来自西北高原、内陆地区的“海鱼陆养”技术全国领先,水产品种类和总量居中国西北前列。
谁能想象,有朝一日宁夏还能多一张新名片——“海鲜工厂”!
一树繁花可以开出怎样的产业之春?21年持续深耕,固原将六盘山山花节打造成综合节庆品牌,游客在“花花世界”里赏花海、品美食、唱“花儿”、观“村晚”、赛“村BA”,生态“颜值”转化赋能、催生发展“产值”。
谁能想象,曾经“山是和尚头”的丘陵梯田,如今不仅“貌美如花”,还“腰缠万贯”!
……
宁夏实践再次证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摆脱路径依赖、重塑发展赛道、迎头追赶的必由之路。
这份写在黄河岸边的答卷,正随着滔滔黄河水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洪流!(记者 马晓芳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