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宁夏两会 -> 要闻
喜迎自治区两会·哪里来的丰景 | 田畴沃野尽欢歌
2025-01-16 07:57:27   
2025-01-16 07:57:27    来源:宁夏日报

  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瓜果飘香,菜篮种类更多、品质更高;乡村蝶变,钱袋更鼓、生活更好。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广袤的塞上大地孕育着新希望。

  2024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建成葡萄酒、乳制品等百亿级产业链;14项国家级示范试点落户我区,29项工作在全国会议交流或被国家部委推广……去年以来,全区上下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六争”工作,全力打好“百日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工作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农”墨重彩绘就塞上“丰”景。

宁夏大地生机盎然。记者 李昊斌 摄

  粮食足,则天下安

  每到6月,黄河金岸重点集镇——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的大田连片成块、绿意盎然。记者了解到,该镇通过大型机械整地作业、修整沟渠,使灌溉更加便利,水损率大大降低,不仅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也提高了承包户的积极性。“我们现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亩左右,今年我还打算再推2000多亩,种更多农作物。”掌政镇碱富桥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兵算起了账,这样一来,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能提高2000元。



2024年10月5日,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稻花如海浪般涌动,一派丰收景象。记者 马楠 摄

  一年来,我区紧盯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任务,调整优化粮食内部、区域、品种“三个结构”,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4个县(区)入选国家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整建制示范县,2024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41.3万亩、总产量385.9万吨,玉米、水稻、大豆、春小麦均刷新示范高产最高亩产纪录,实现“二十一连丰”。自主培育的“宁粳43号”大米、“宁春4号”春小麦在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分获“十大名优粳稻”和“十大优质面条小麦品种”第一名。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事关粮食安全大局。我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耕”基,让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农业102.4万亩、72.8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1月10日,位于贺兰县习岗镇的宁夏天缘种业育苗中心设施温棚内,农户们正忙着嫁接作物种苗。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产业旺,则乡村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南美白对虾、螃蟹、加州鲈鱼……这些曾经只常见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水产品,如今在盐碱地改良而成的水塘安家落户,贺兰县以枸杞而食的“枸杞蟹”一上市,就成为“抢手货”。作为西北适水产业第一县,贺兰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淡水渔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70%以上产品稳定外销西藏、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这一年,我区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加工转化率超过73%,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我区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联合商务、文旅等部门举办精品中国行、知名销售商走进宁夏、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宣传推介特色集市、打造消费新场景,签订协议190项、签约金额21.6亿元。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第7、第13和第30位,西吉芹菜入选中国品牌十年路典型案例,灵武郝家桥萝卜等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宁”字号招牌擦得更亮。

  科技强,则田野沃

  “得益于智慧农场技术应用,2024年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即使在重度盐碱地,每亩产量也可达到600公斤。此外,我们还使用覆膜技术,有效减少了杂草生长,大幅提升水稻品质。”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刚介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向科技驱动型转变。科技兴农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我区研发了国内首个酿酒葡萄多功能作业动力平台,全日粮收集抛撒一体机、耕层残膜回收机等填补了区内空白。“去年,9个县(区)进入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县(区)入选数量全国前5名。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瞄准种业基础性前沿问题、攻克核心技术卡点,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

  从建成宁夏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到联合北京首农建成运行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从双羔滩羊新品系通过国家羊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的权威专家鉴定,再到成功开展大黄鱼“海鱼陆养”试验,我区种业振兴交出“优异答卷”,水产苗种数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达42%,全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较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1月9日,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宁夏宏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花卉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鲜花。记者 王鼎 摄

  改革深,则村庄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如何既立足当下、破解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菌菇棚遍布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中草药种遍村里的每一处山头,昔日落后的泾源县新民乡先进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先进村”。临近春节,数十辆小轿车停满了村道,家家户户为新年做着准备。

  “这些车主都是以前去西安务工的村民。如今成了老板的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以及闽宁协作给我们县的大力扶持,带着资金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吾笑着说。

  一年来,我区深化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创新产销对接、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运用闽宁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等资源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从前,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分红都成问题,如今,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与万达集团共同经营占股分红,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600万元……这一年,我区99.9%的监测对象已落实分层分类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区4625个帮扶产业项目直接吸纳劳动力7.6万人,带动农户24万户。目前,全区村集体总收入达24亿元,87.2%的村实现稳定的收益,农民“四项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

  过去,村内鸡鸭遍地走,草堆、粪堆随处可见,如今,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规整的小菜园,畜禽也都是圈养。走在平罗县高庄乡高庄村的村道上,生态美起来了、环境靓起来了、乡韵浓起来了。

  我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工建设项目2036个,办理民生实事2210件,全面完成1.35万座年度户厕改造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9%。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实施意见,全区“零彩礼”“低彩礼”占比达到67.8%,农村现代化按下“加速键”。

  宁夏的田野是一片充满潜力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喜悦,承载着未来的梦想。宁夏的农村是一块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使命在肩。2025年,让我们精耕细作、干字当头、奋发有为,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奋力开创美丽新宁夏建设新局面。(记者 李昊斌)

  【短评】

  这片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业的基,是乡村振兴的舞台。

  从贺兰山下的葡萄园到黄河岸边的稻田,从盐池的滩羊牧场到中宁的枸杞园,人们用辛勤的劳动诠释着对土地的热爱。他们春种秋收,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精心耕耘,每一粒种子的萌发,每一株庄稼的生长,每一颗果实的成熟,都凝聚着心血和希望。

  今日的土地,已经告别传统的耕作方式,新技术、新品种、新农具的广泛使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智慧农场的精准灌溉到无人机的植保作业,从土壤检测的科学施肥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科技的翅膀让农业飞得更高更远。

  今日的农民,已经不再“看天吃饭”,而是在种植养殖上下功夫,并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大胆尝试,他们将农产品变成商品,将田园变成景区,将手机变成新农具,用创新的思维开拓市场,不断增加农特产品的附加值。

  今日的农村,改革的举措无处不在,农民们在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股份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让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土地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因为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孕育着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相信辛勤的人们将继续用汗水书写辉煌,用勤劳创造幸福,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记者 姜美)

  2024数说农业

  ● 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41.3万亩、总产量385.9万吨,超国家任务7.3万亩、9.9万吨,产量增速全国排名较上年跃升8个位次,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 玉米、水稻、大豆、春小麦均刷新示范高产最高亩产纪录,4个县入选国家作物单产提升县

  ● 遴选推广主导品种136项、主推技术100项、绿色技术19项,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居西北第二,9个县入选全国首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五

  ● 奶牛年单产突破10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吨;肉牛母牛存栏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 累计创建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创建县区比重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 储备重大项目和总投资同比增长5%、6%。前三季度,一产增长6.3%,增速居全国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增速居全国第八

  ● 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长7.1%,比全国、全国脱贫地区、全区农民平均水平分别高0.5、0.2、0.1个百分点

  ● 承包地确权率达到96%,87.2%的村实现稳定经营收益,2家经营主体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2家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 高质量举办精品中国行、知名销售商走进宁夏等活动,签订协议190项、金额21.5亿元。国家地标农展馆宁夏展区建成运行,创下了两天销售额破亿元纪录

  ● 冷凉蔬菜产业促农增收成效显著,硒砂瓜最为典型,产量、产值实现“双增”,带动户均增收10.8万元,为历年最高

  ● “零彩礼”“低彩礼”占比67.8%,经验在全国推广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第7、第13和第30,35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品牌精品培育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海鲜”产量1838吨,居西北第一,螺旋藻产量稳居全国第三

  ● 9个县(区)入选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居全国第五,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2024宁夏农业农村大事记

  ● “宁春4号”小麦、“宁粳43号”大米分别获得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十大优质面条小麦品种”和“十大名优粳稻”第一名

  ● 在全国率先出台“牛奶15条”“肉牛12条”,跟进出台稳定发展政策措施,助农纾困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 我区在2023年度国家考核中均取得“好”等次,3项经验入选2023年度国家考核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 创新“海鱼陆养”模式,成功开展大黄鱼长途运输和内陆驯化养殖试验,开创了内陆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的先河

  ● 举办全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现场会,是西部12个省区首次举办,经验向全国推广

  ● “日光温室鱼菜共作”入选全国设施农业重大引领性推广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入选央视《共和国巡礼》

  ● 蒙牛宁夏全数智化工厂获评全球首个乳业“灯塔工厂”

  ● 攻克滩羊一胎多羔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种公牛站

  ● 宁夏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发展机构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区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