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要闻
废弃矿坑变“紫色聚宝盆” 移民迁出区成生态产业基地
宁夏推广生态修复新模式绿了山川活了产业
2025-05-07 08:36:53   
2025-05-07 08:36:53    来源:宁夏日报

  5月6日,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内有不少游客选择“错峰”踏青。近年来,我区强化政策供给引导,在六盘山、贺兰山等区域大胆实践,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做法、新路径、新模式。特别是今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持续发力,在政策层面打出“组合拳”,全面推广生态修复新模式,力促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激活生态修复新动能。

  除了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建设项目也正随着工程进度“改头换面”。贺兰山区域以镇北堡矿区生态修复为代表,对废弃采砂坑进行生态修复,积极打造葡萄种植基地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生态修复与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废弃矿坑变身“紫色聚宝盆”的“镇北堡模式”。在六盘山区域,泾源县燕家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通过引入宁苗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凭借“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企业实施”复合模式,将移民迁出区打造成为生态产业培育示范基地,重现青绿。

  “我们这些年围绕政策支撑与项目管理推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就是为了让好经验在全区开花结果。”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白建军介绍,我区强化规划统筹,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修复区域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和产业用地主导用途、空间布局及比例,完善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方式,为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拓展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范围,将资金重点投向涵盖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生态系统碳汇项目。

  我区还鼓励加入的社会资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如矿山修复后可用于发展旅游业,符合条件的非永久性附属设施用地可不征收、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以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在项目储备申报环节,对能带动农民增收、有社会主体参与的项目,自治区财政资金予以重点倾斜,优先保障优质项目落地实施。

  白建军说,我区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统筹支撑保障力度,帮助社会投资主体解决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研发、生态产业发展等技术难题,并鼓励社会资本大胆创新,打造生态修复项目运营平台,创建做优绿色品牌,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记者 张唯)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