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黄金朵儿’,长得多喜人。”5月23日,在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冷链分拣中心,宁夏植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惠娟手托一朵金耳说。这个占地36平方米的集装箱农场,打破地域限制,设立的立体种植架上,2000个菌包整齐排列,一簇簇金耳宛如掌心大小的金色花朵,在一体式LED专用生长灯的照耀下蓬勃生长。这种原产于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的珍稀食用菌,如今能在贺兰县“扎根”,全靠智慧舱内的“数字管家”。
“舱内分布着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它们如同‘神经末梢’,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何惠娟介绍,这些数据经AI系统分析后,能自动调节新风、补光等设备,精准模拟出金耳的原生环境。
在金耳智慧舱旁边,虫草花也“入住”另一间智慧舱。一排排塑料棚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薄膜覆盖下的虫草花长势喜人,颜色鲜亮嫩黄。掀开薄膜,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
“传统大棚种菌菇,棚内环境都是靠人工来调节,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精准控制。现在有了智慧舱,种菌菇只需轻点屏幕,便可实现自动化种植。”何惠娟说着,轻触舱门外的控制屏幕,进入系统,显示温度19.8℃、湿度95.3%……一组实时数据瞬间出现在屏幕上。这些数据让种植人员能够精准掌握菌菇的生长状况。
“这些我在手机上也能看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何惠娟边演示手机App,边轻点屏幕,完成补光、加湿等操作。这套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就像把金耳的“原生气候”装进了集装箱,自动生成生长曲线,预测最佳采收期。
“全封闭舱体不仅隔绝了病虫害,更让菌菇生长周期缩短至28天。传统露天种植一年最多种3茬,用智慧舱一年可种10茬。”何惠娟算了一笔经济账:单茬金耳产量2000公斤至30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44元至50元,一茬产值8万多元,10茬产值80万元。
数字化种植赋予现代农业更多可能。在智慧舱,虫草花总共放1000盒,每盒产量0.5公斤左右,这一茬的产量在500公斤至750公斤,按鲜虫草花每公斤36元的市场价计算,产值在1.8万元以上。“一年种8茬,可收入14万多元。”何惠娟说。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何惠娟多年来始终坚守在农业科技生产一线。她创新性地利用集装箱打造智慧舱,探索高附加值农业种植新模式,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目前,她正稳步推进相关实验,计划在实验成熟后,携手村集体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集装箱具有组装方便、灵活安置的优势,可轻松放置在房前屋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种植,开启增收致富新途径。”何惠娟介绍,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把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行推广,并配套烘干系统,全产业链开发,进一步提升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