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要闻
穿上“防护衣”的沙子不再乱跑
——科技创新成为我区生态修复“加速器”
2025-07-15 08:17:47   
2025-07-15 08:17:47    来源:宁夏日报

  7月7日16时许,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丘被烈日炙烤得发烫,记者的手机相机数次被告知因高温停止拍摄。宁夏农林科学院林草所副研究员田英蹲在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示范区里,指尖轻轻掠过刚过膝的幼苗,语气里满是欣慰和惊喜:“你看这沙地上,一行一个品种,除了柠条、花棒、沙拐枣等沙区主要造林灌木,今年春天新种的长柄扁桃、沙木蓼也扎下根了。”

  远处,新绿与原生沙蒿连成一片,“再过一两年,这片沙丘就能稳稳‘站住’了

  田英和团队成员边走边察看植株长势,时不时蹲下来用卷尺测量植物的株高、新枝条长度、冠幅,用土壤检测仪测量盐碱度,小心地夹住指甲盖大小的叶片、检测叶绿素数值……汗水顺着她们的衣帽渗出。

  近年来,田英和团队锚定我区林草生态保护需求,在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宁夏黄河东岸沙化土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提升模式研究与示范及中央财政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相关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宁夏荒漠化治理中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等难题,在干旱风沙区展开技术攻关。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是慢工出细活。”田英坦言,一株植物种下去,春种有夏季酷热的考验,秋种又有严寒的侵袭,但科学试种就有希望,慢就是快。

  田英走到一片沙障前,俯身抓起一把沙土介绍道:“我们在这片300亩的沙地上进行灌草植绿生态修复,给沙丘穿上‘防护衣’,让沙子不再乱跑。”

  一同前往调查植物长势的项目合作单位、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康自俊告诉记者:“通过这两年的观察,多种抗旱固沙灌木植物长势喜人,植被覆盖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新选种的扁桃、沙木蓼等,在植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表现优异。”

  据悉,项目自2023年申报获批后,团队已开展了优良抗旱造林树种繁育、退化沙地提升改造、林草复合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已在白芨滩建立基于水资源安全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模式2套,建成516亩示范区。其中,36亩林下种草立体修复、20亩节水渗灌改造等技术的应用,让区域节水率和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在黄河银川段滩地,团队与宁夏绿创林业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同样成效显著。针对黄河银川段滩地土壤肥力低、自然恢复慢等问题,团队引进15个抗逆生态草品种,筛选出适宜品种6个,建立苜蓿单播及禾豆混播修复模式,并研发出配套土壤改良技术。通过100亩试验示范,构建起包含11项指标的生态修复评价体系,为5100亩河滩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以滩治滩养滩”的生态产业模式落地。

  从沙化土地的“点沙成绿”到黄河滩地的“变荒为宝”,宁夏农林科学院林草所科研团队用一项项技术突破,让科技创新成为我区生态修复的“加速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记者 马越)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