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7时许,海原县关桥乡张湾村的张彩虹和同村的姐妹一边等合作社的“通勤车”,一边围在一起讨论小番茄打叉技术。务工时间最久的张彩虹遭到了好学的张晓燕的质疑:“仅保留主枝,去除所有侧枝,是首次打叉的手法,现在都中后期了,要保留主枝及上方健康的侧枝”“后续也要看主枝的情况……”讨论一直延续到“通勤车”上,大家打算到小番茄联合种植基地后找技术员“评理”。
8时许,关桥乡11个村的300多位村民来到位于关桥村的小番茄联合种植基地,相互熟络的人打完招呼后,大家有序地分散到各个大棚,有打叉的,有采摘的,还有的去了乡上的分拣打包车间。
马湾村的王艳花下车后直奔采摘大棚,提起桶开始采摘。比起打叉,采摘累一些,需要弯腰提桶。“这算是一份事业了,从播种、出苗、花期,到现在开始陆续采摘,我们每天都有活干,一天130元,现结,车接车送,还有技术员带着学技术,等学成了,咱这班算是上稳定了。”王艳花说,两个上学的孩子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每个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对她家来说是很大的助力。
去年以来,关桥乡坚持党建引领,深化“跨村联建”机制,联合关桥村流转土地2000亩,规划搭建拱棚407个,由关桥村、方堡村、贺堡村、马湾村、张湾村、王湾村6个行政村的党支部共同成立党建共同体联合党委,采取“党建共同体引领+村集体承包+合作社运营+股份制分红”的运作方式,建成小番茄联合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种植小番茄,并建设分拣包装车间,形成了产业链。此外,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模式,推动其他5个行政村“抱团发展”,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7万元,农户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9000元。
就这样,关桥乡建起了“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入股有分红、农民增技能”的联农带农新机制。为解决劳务供需难题,关桥乡设立“跨村联建 共建联营”劳务保障驿站,在党建共同体联合党委的指导下,由关桥村党支部牵头,整合全乡劳动力资源,建立“企业签约—驿站派工—收益反哺”机制。驿站通过收取用工管理费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目前日均用工260余人次,已发放工资230多万元。
“我患肝病多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今天来棚里拔拔草。”张湾村村民张旭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挂有“确权代种受益人张湾村监测户张旭”牌子的大棚。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关桥乡党委牵头推行“确权代种”模式。海原县同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方堡、张湾、关桥等村的15个困难家庭签订协议,农户“零投入”即可享受每户年分红3000元,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在销售端,基地推行“秋菜春定”产销模式,与北京、天津和广东等地经销商签订长期订单,提前锁定市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现在不愁卖,果子还没熟,订单就来了。”合作社负责人周虎说。
预计基地今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旺”的目标。关桥乡的小番茄产业,正成为海原县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党建引领下,一颗颗红润的小番茄,托起了农户的致富梦。
“下一步,我们将发展小番茄深加工,开发番茄汁、番茄酱等产品,让‘田间鲜果’变‘四季商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关桥乡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 春 见习记者 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