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海原县海城镇武塬村马铃薯种养基地里,村民彭娟小心翼翼地移开滴灌带,娴熟地去除周边杂草,被精心侍弄的马铃薯田生机盎然。“谁能想到,咱有一天能在家门口上班,拿上一天130元的工资呢!这都要感谢土地喝上了黄河水!”彭娟说。
为这里带来改变的是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该工程以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的高崖水库为水源,通过71公里输水压力管道和4级扬水泵站,将黄河水输送至灌区,成为润泽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4个行政村6万多人口和12万亩田地的“幸福水”。该工程通水近两年来,这里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幕幕生动的变化。
“以前只能靠天吃饭,老天不下雨就啥都种不成。”村民吕云斌感慨。曾经,为了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村民打机井取水,但打上来的是盐碱度高的苦咸水,伤地伤庄稼,遇到大旱,苦咸水也不够用。随着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当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投入使用,给旱塬带来了新盼头。在海城镇,该工程覆盖武塬、高台等4个行政村,年引水量219万立方米,通过新建改造3座蓄水池、12个灌溉系统,使1.76万亩耕地实现“旱改水”,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
武塬村村民田志强今年改种张杂谷13号,他说:“以前种小麦亩产不到100公斤,现在用上节水灌溉,种谷子亩产能达到400公斤。”
如何用好黄河水,这里的农民精打细算。
“通上黄河水之后,我们改良传统‘雨养农业’生产格局,并用覆膜种植和膜下滴灌替代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至90%。”海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还“润泽”了产业链,该镇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肉牛养殖基地,并建起了2万吨有机肥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与武塬村毗邻的高台村里,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喝饱了“智慧水”。“这片土地采用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灌水量,比传统漫灌节水40%。”海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水工程激活了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正全方位引入,生产效益倍增。
此外,海城镇通过“小田变大田”,新增耕地136亩;依托强村公司开展农机托管服务,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355座新建拱棚孕育着设施农业的新希望。去年,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途径,人均增收3860元,其中武塬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以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为支撑,海城镇着力打造高原冷凉番茄标准化生产基地、小杂粮“三品一标”基地、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万亩红葱种植基地“四大基地”。这座曾经的旱塬小镇将迎来水润的丰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