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罗县前进农场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农场场部村民包平生从暂养池里捞起虾,分拣、称重后,迅速充氧包装准备运输发往银川的市场。不远处的虾塘边,收购商的货车排起长队。“以前哪敢想,咱守着的盐碱地能养出这好东西!”包平生说。这片曾“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如今成了亩产150多公斤虾的“海鲜仓”,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一项名为“高种低养”的创新模式。
“我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230元,日子踏实多了。”包平生的话,道出了基地18名员工的共同心声。两年前,这里还是连杂草都难存活的盐碱滩。该基地负责人张建成带着团队“啃硬骨头”,重新规整1300多亩滩涂,探索出“垫高种粮、低洼养虾”的路子:土地垫高后,盐碱随水渗透到低处水塘,既让土壤盐碱度显著下降、玉米产量提高,又让低洼处水塘盐度稳定在9.8‰左右——恰好适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需求,成了“人工海水”。
可让南方“海鲜”在西北“扎根”,并非易事。2024年首次尝试时,从海南空运来的虾苗因淡化技术不到位、野生杂鱼抢食,成活率不足30%,养殖一度停摆。“不能就这么放弃。”张建成团队咬牙建起16栋工厂化育苗棚,给虾苗“定制”生长环境:先在14‰至17‰的水体中暂养,随后14天里每天注入淡水逐步淡化水体,最终让虾适应本地水质;还借鉴四川省眉山市虹吸技术,实现虾苗从高位池到外塘的无损转移,搭配塘底纳米增氧管、过滤池隔绝杂鱼。一系列科技手段下来,虾苗成活率跃升至95%,亩产量稳稳上150公斤。
“咱养虾不拼产量拼品质,全程不用药。”张建成拿起一只鲜虾介绍,调配的“人工海水”养出的虾,肉质紧实,活虾批发价稳定在每公斤60元,收购商常抢着要,1天能卖出去4万元虾产品。更让他欣慰的是土地的变化:虾粪、残饵沉在塘底,成了天然的土壤改良剂,几年下来,这片土地的盐碱度下降了近30%,“以后就算不养虾,也能种庄稼。”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托底。基地建设初期,石嘴山市、平罗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提供了30%的设施建设补贴,还请来海南省、福建省的水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去年虾苗蜕壳慢,我们急得团团转,专家一来就指出水温低,调了水泵增温,问题立马解决。”张建成说。
如今,基地的“海鲜清单”越来越长: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轮番上市。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基地正推行“供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联农带农模式,计划盘活周边7万亩闲置鱼塘。“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张建成说,“未来我们还要搞虾类加工,让盐碱地不光有鱼有虾,更有产有业。”(记者 姬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