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要闻
贺兰山下,藏着一位“老师傅”
2025-09-18 07:43:53   
2025-09-18 07:43:53    来源:宁夏日报

  9月15日清晨6时,贺兰山东麓的薄雾还未散尽,志辉源石酒庄酿酒师杨伟明已在葡萄园里俯身对着光线,端详着赤霞珠葡萄。这些果粒,要大小均匀、串形松散适中,否则雨季容易变质。

  这处3000亩的生态葡萄园,每年可产出50万瓶葡萄酒。但对杨伟明而言,“数量远不如质量重要,尤其是风味的稳定和一致”,而这恰恰是贺兰山东麓产区长期面临的核心痛点。

  “去年雨水偏多,我们监测到赤霞珠和美乐两个品种的酒精度从往年15度多降到了14度多。”杨伟明道出了产区的共性难题:气候波动等因素易导致葡萄酒风格不稳定。如何打破“看天酿酒”的被动局面?志辉源石酒庄的答案,藏在研发中心运行的“葡萄酒风格固化关键质量控制技术”里。

  “风格固化不是做‘千篇一律的味道’,而是用标准化技术让每一款酒都守住独特风味,把风土优势放大、短板避开。”杨伟明解释。这一破解思路,从葡萄种植环节就已落地:葡萄园里,技术人员用数字化系统监测替代“凭经验决策”,实时监测葡萄生长情况;葡萄采收后经除梗处理,再通过冷浸渍、重力酿造、混菌发酵等“量身定制”工艺进入酿造环节,每一步都为风味稳定打下基础。

  陈酿前的调配,更是解决“风味不一致”的关键。“我们首先进行第一次调配,使用多个品种、多款基酒,来自不同地块、不同采摘期和不同年份的原酒。从四五十款酒中筛选,逐渐收缩到3到5款,最后固化成2到3款风味一致的葡萄酒。”杨伟明指着发酵罐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稳定性,酒庄还引进马瑟兰等品种优化风味,2016年起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探索AI应用,2021年实现葡萄酒全面数字化检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将“老师傅的感官经验”转化为“参数化管控”,从原料到陈酿的每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撑,彻底告别“不同年份风味差异大”的历史。

  “过去依赖老师傅的经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大模型实现参数化管控。”在酒庄研发中心,杨伟明向记者展示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界面,“系统通过算法对比各种参数,帮助我们找到最佳的风味组合方案。”这套系统将酿造数据与计算模型相结合,在人机协作中寻找风味的最优解。从原料选取到适时采收,从发酵工艺到陈酿条件,每个环节都有精准的数据支撑。

  破解了品质稳定难题,酒庄又瞄准了“产品创新与市场适配”的新课题。为贴合国人口味,酒庄将葡萄酒与中国茶结合,推出的茶酒系列去年销售额超百万元,2025年有望突破200万元,今年下半年还将推出咖啡风味甜酒;依托16个葡萄品种反复试验的“山之子”系列,斩获了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金奖。同时,酒庄融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打造“葡萄栽培+酿造+文化传播”全产业链,通过酒旅项目让消费者亲身参与酿酒全过程,把“酿酒”升级为“葡萄酒生活方式体验”。

  “从分离皮渣、苹果酸-乳酸发酵,到在橡木桶中陈酿16个月,我们需要定期检查橡木桶中的葡萄酒,调整陈酿条件,确保每一瓶葡萄酒都能达到最佳品质。”作为首席质量官的杨伟明,每天穿梭在酒窖与车间之间,严格把控着每一个环节。

  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厅了解到,我区突破研发“葡萄酒风格固化关键质量控制技术”,在列级酒庄中广泛推广,有效解决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风格不够稳定、产品发挥风土与品种优势不够的质量问题。目前银川市正以建设“世界葡萄酒之都”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国际合作推动“商文旅农体酒”深度融合。

  傍晚时分,杨伟明再次来到酒窖,检查正在陈酿的葡萄酒。他打开一只橡木桶,取出少许酒液品尝,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就是这个味道,我们要把它年复一年地保持下去。”(记者 杨晓秋 李锦 陶涛 王雨婷)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