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博物馆是一座展示西夏陵遗产价值、遗产保护历程以及西夏历史文化的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有《西夏历史文化展》和《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
西夏陵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0件/套,分为16大类,是世界范围内收藏展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博物馆。
基本陈列共展出各类西夏精品文物超过3331件/套,包括瓷器、丝织品、建筑构件、彩绘泥塑及大量刻有西夏文和汉字的残碑等,能够系统反映西夏历史中的社会政治制度、帝王世系、手工业文化和贸易状况,用文物实证西夏陵是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彰显了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位置。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介绍,在西夏陵的建筑形式方面,能看到受中原传统建筑影响的结果,其中作为屋脊装饰构件的鸱吻就是典型代表。1972年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之一),展现了西夏时期精湛的琉璃工艺,也印证了昔日西夏帝陵的宏大雄伟。
西夏陵也出土大量迦陵频伽(又称妙音鸟,人首鸟身),鸱吻(龙头鱼尾)、摩羯(龙首鱼身)等屋脊兽(建筑构件)。“鸱吻源于中国本土神话,摩羯和妙音鸟源自印度佛教,但早已融入华夏文化,这些都成为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见证。”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彭向前表示。
出土于各陵园碑亭的力士驮碑石座,也是西夏文化多元影响的产物。此外,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活跃的商贸交流活动,揭示出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残块,包括西夏文和汉文石碑。两种文字的石碑并存,说明西夏并未排斥汉族文化,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同时,碑文书法刚劲挺拔,兼具唐楷遗风,显示西夏对中原书法艺术的借鉴与模仿,进一步印证了文化认同的深度。
“西夏在德运上以‘金德’自居,将本政权纳入封建王朝正统传承序列;宣称党项人也是黄帝的后裔,将党项族融入华夏黄帝血脉网络,无可辩驳地表明西夏是来自华夏的正统王朝,而不是西方学者所说的中亚国家。” 彭向前指出,对西夏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要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把西夏陵出土文物视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边疆安全的战略资源,视作我们在国际学术界争夺话语权、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载体。”彭向前说。
正如申遗评估报告所言,这片土地 “通过文化与商贸交流,形成了多文明交融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韩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