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申遗·圆梦 西夏陵申遗 -> 要闻
【文化中国行】
“探秘西夏陵 走进新宁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①
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故事
2025-07-17 08:23:03   
2025-07-17 08:23:03    来源:宁夏日报

  7月15日,“探秘西夏陵 走进新宁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首站走进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解码巨冢之下的文化密码。

  在西夏陵博物馆展厅,采访团参观了《西夏历史文化史》《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等展览。“从碎片化地接收西夏陵的各种信息到亲身来追寻文明的足迹、亲耳聆听历史的智慧,这次采访活动应声而落,十分及时,我也被西夏陵深深震撼。”“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执行总编辑赵红表示,大量的出土文物作为实物例证,可以生动地展现出西夏王朝从建筑、文字到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迸发创新火花,最终共同形成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机理。

  贺兰山下,巨冢巍然,纵使久经风霜依然傲然挺立。“这片洪积扇戈壁近40平方公里,被多条山间冲沟切分成4个自然板块,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4类建筑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采访团成员纷纷拿起手机记录,有记者忍不住提问:为什么西夏陵不长草,也不落鸟呢?

  “西夏陵所用的夯筑技术是我国自新石器时代沿用至今的主要建筑技术之一。”讲解员介绍,从西夏陵的规模和建制来看,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与毅力被充分展现。西夏陵陵塔以黄土混合砾石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密实,硬度强,显示着西夏对这一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如3号陵陵塔,夯土瓷实,还加入了白石灰,加之北方雨水少,植物难有存活空间,这就是西夏陵“不长草,不落鸟”的原因。

  无论是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又或是陵墓建筑、营造技术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的文化融汇与创新。“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的编辑李佳航不禁感叹:“站在这里,仿佛可以听见嗒嗒作响的铁骑奔腾之声。历史的心跳就藏在这些智慧与汗水间,藏在不同文化的吸收和碰撞中,西夏陵的申遗成功实至名归!祝福宁夏,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考古爱好者来到这里,感受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我们一起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西夏陵申遗成功后,我们的目光也被强烈地吸引过来了,在今天的采访活动中,我意识到西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学习强国”吉林学习平台编辑部负责人吕瑞东表示,西夏陵申遗成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西夏陵需要不断被认识、被讲述,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当承担起更深刻的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下,从全球视角出发,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故事。(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杨嘉琪 祁国昌 柳文涛)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