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 -> 申遗·圆梦 西夏陵申遗 -> 要闻
【我和西夏陵的故事】师培轶:我是一名“守陵人”
2025-07-25 07:42:41   
2025-07-25 07:42:41    来源:宁夏日报

  从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到“用讲解温暖游客”、从文物调察到“让文物说话”的策展人,今年50岁的西夏陵博物馆馆长、金牌讲解员师培轶,用28年从业经历诠释着这样的信条: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耐得住寂寞。

  “当时西夏陵已经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我们必须先给每处陪葬墓‘办身份证’。”2013年3月,师培轶刚调任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科科长,就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在5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完成271处陪葬墓的全面调查,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

  卷尺、铁锹、排刷、手铲、测量杆和一辆小型面包车,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要确定陵墓的方位、规模,还要识别夯土类型、地面遗存。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师培轶解释道,陪葬墓的形制千差万别,“有的有照壁,有的有墓墙,还有的带碑亭,必须一一摸清。”最难的是在荒滩上找到那些早已被风沙掩埋的墙体痕迹——这需要一双能“读土”的眼睛。

  一直在讲解员岗位上的师培轶边干边学,跟着文物科考古人员布加学习时,他掌握了一个关键技巧——寻找墙皮残留的草拌泥痕迹。“古代墓墙倒塌后,外层墙皮会留下特殊印记。找到它,就等于找到了墙的位置。”这项技术成了调查工作的“金钥匙”,让他在茫茫戈壁中可以快速定位遗迹。

  “2014年的夏天特别热,戈壁滩上的石头能烫穿鞋底,防晒衣晒得一摸就碎。”师培轶回忆道。当时调查团队只有文物科的6名同事和2名实习生,没人觉得辛苦,甚至每天都很快乐。当然也有“郁闷”的时候,“找到墓墙拐角是个技术活,拐角能看出墓的规模,比如门阙是直线收边还是圆弧收边,这些细节都藏着历史信息。”有时为了找一段墙皮,团队要在烈日下连续挖掘两天,“挖不到的时候会失落,甚至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调查中还采集到不少“意外收获”,唐代开元通宝、元代钱币至元通宝,以及滴水、瓦当等建筑构件。“有价值的文物会交给博物馆,普通标本就原地掩埋。”师培轶表示。

  22个月,600多天,团队用脚步丈量完40平方公里的陵区,为每处陪葬墓建立了档案资料:完成了每一处陪葬墓的图绘资料,建立了完整的电子资料,拍摄了近10万张照片,撰写了10余万字的文字基础信息。“这些资料为西夏陵的研究与保护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期西夏陵申遗文本的编写提供了最翔实可靠的资料。”

  如今,这些调查资料成了讲解工作的“活教材”。“鎏金铜牛出土的墓葬,因为调查时间不同,曾经重新编过号,准确的是MⅢ-107,但很多网上资料还显示这座墓10年前的编号。”他说,亲身踏过的土地、亲手触摸过的遗迹,让每一段讲解都有了温度。

  22岁进入西夏陵博物馆工作至今,师培轶在“西夏陵”度过了半生。“我只是个‘守陵人’,愿望就是能够一直留在‘西夏陵’,从事我热爱的工作。”师培轶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