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2019.12.6第四十七期
2019-12-06 07:32:47   
2019-12-06 07:32:47    来源:宁夏日报

3.jpg

白寺滩村的脉动

  核心提示

  阳光下的碧玉广场恬静惬意,乡间小路整洁通畅,民居风格古朴素雅,设施温棚里蔬菜生机盎然。

  近日,记者走进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白寺滩村通过美丽宜居村庄项目、特色产业示范村项目及“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措施,以点带面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实现了生态宜居村庄美,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硬件强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

  “以前都想不到能住在这么美的村庄里,农村人也能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出门不走泥巴路,健身休闲有广场,小桥流水像景区。”提及村里的变化,白寺滩村5队村民苏虎很是自豪。

  碧玉广场的前身是个乱堆乱放、垃圾连片的“垃圾场”,夏季蚊虫飞舞、臭气熏天;7队、11队农田由于排水不畅经常被淹,被戏称为“北冰洋”;田间生产路每逢下雨便“行路难”,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不便。

  近年来,该村以“两园两路一广场”为整治重点,即以龙二大青葡萄采摘园和葡源农庄为两端点,以双新路和党兴路为两大主干线路,以碧玉广场为核心进行整治,治理斗沟3条3400米、农沟9条7000米、农渠12条8000米,集中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等一揽子工程。

  在此基础上,东塔寺乡大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整治、空心房拆旧建新工作。完成白寺滩村危房改造3户、空心房拆旧建新3户。同时,利用拆迁后的空地设置了“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点”,吸引村民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做好美丽乡村文章。

  乡村美起来,八方游客聚起来

  村庄干净了,想要留住乡愁,就得提升“颜值”。村标坐落在广阔田野中,喜迎八方客;葡萄长廊门楼古色古香;葡萄藤蔓围绕的木质小桥,架起了村民的致富路。

  美丽乡村的变化背后,是让“乡愁”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东塔寺乡按照“一轴、两带、三景观、四板块”规划原则,结合“一事一议”“党建为民服务项目”的实施,全力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民宿旅游为一体的产村融合体。墙面粉刷19500平方米、围墙拆砌920米、门楼改造美化亮化42座……每年7月至10月,有大批游客来到白寺滩村,赏乡村美景、享葡萄采摘,感受乡村魅力,回味梦里乡愁。

  “没想到吴忠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建筑很有特色,下次一定带朋友来看看!”到白寺滩村采摘大青葡萄的银川游客,看到眼前美景后不禁感慨。

  产业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韩大姐,忙着呢?您这满棚的辣椒长得好啊!”近日,白寺滩村第一书记魏娜娜走进设施温棚,与村民韩桂琴聊了起来。“今年我们这几个大棚种了辣椒、番茄,还有生菜,客户都是提前打电话预约,冬季大棚菜都供不应求呢!”韩桂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白寺滩村蔬菜基地2014年被自治区确定为永久性蔬菜基地,是吴忠市东部的“菜篮子”,也是华联超市的直接供货地。

  白寺滩村实行“支部+党小组+合作社+群众”的促产业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召开蔬菜产业与企业合作推进会,积极为农户做好贷款办理、蔬菜保险等工作,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也让大青葡萄、露地蔬菜、设施园艺和经果林业四大优势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渐趋成型,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民风淳起来,文明之花开起来

  到了晚上,忙完农活、吃过晚饭的村民来到碧玉广场,三两聚集着,或闲聊散步、或跳舞娱乐,一派祥和景象……劲吹的文明新风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寺滩村村民。

  “以前人闲的时候都是喝酒打牌,现在不一样了,可以唱唱歌、跳跳舞,身体好了、毛病也少了,村里人越来越团结互助了。”8队村民赵玉英说,“前些日子,村里贫困户老张家媳妇因病去世,村民都自发为他们捐款,筹集善款3万余元交到老张手中。”

  该村发掘“新路子”与村民“约法三章”,构建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完善红白事办理流程等,让移风易俗的清风吹进家家户户,成为村里人的自觉行为。

  白寺滩村11队村民杨生军的父亲今年去世10周年,按照过去农村的“规矩”,要摆宴20桌到30桌。他与家人商议之后一致决定不收礼金,仅招呼亲友在家吃个便饭。

  “我们白寺滩村获得了自治区文明村等称号,是名副其实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文明村。”东塔寺乡乡长郝学忠说。(记者  苏 峰  蒲利宏  杜晓星 文/图)


<p>  白寺滩村碧玉广场改造提升“大变脸”。</p>

白寺滩村碧玉广场改造提升“大变脸”。

<p>  白寺滩村修缮后的村巷古意悠然。</p>

白寺滩村修缮后的村巷古意悠然。

<p>  修葺一新的“文化墙”彰显乡村文明之美。</p>

修葺一新的“文化墙”彰显乡村文明之美。


  马光杰:让村民生活越来越敞亮

  在贺兰县立岗镇兰星村,只要提起“西红柿大王”、党支部书记马光杰,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能干事敢干事的汉子,把贺兰县挂牌的“后进村”和“空壳村”带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20多年前,马光杰先后去新疆开过油坊,到青海承包过煤矿。2011年,他决定回乡创业。由于致富有路、为人正直,2013年,马光杰当选为兰星村村委会主任;2016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我当村干部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带着老百姓一起致富。”面对兰星村集体经济基础差、产业单一、发展落后的实际,马光杰多次与立岗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他牵头成立了贺兰县光杰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2800亩土地建立了拱棚蔬菜基地,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规模经营,经过一年的实践,村民们看到了效益,纷纷表示要跟着马光杰一起干。

  为了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17年,马光杰建立由村委会牵头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入股。村民以土地流转费折价入股保底分红,村集体以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入股,村干部每人以5万元现金入股,发展露地蔬菜种植367亩。2018年底核算分红,村集体年增收36万元,入股村民年人均增收2400元。如今的兰星村,有西红柿、水果玉米等露地蔬菜1300亩,水稻1800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3万多元,村民的生活明显富裕起来。

  50岁的杨学兰过去在贫困线上挣扎,在马光杰的合作社干了两年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每个月至少拿3000块钱,干满全勤还有奖励,自己还有7亩地。”杨学兰笑着说,收入高了,两个孩子都结婚成家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马光杰担任村支书后,沟通联系各级相关部门,为村上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协调镇党委在废弃的学校旧址建起新村部。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村干部为群众办事的劲头更足,有了配套完善的党员活动阵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马光杰动员全村64名党员主动认领帮扶群众,参与党员联户。“在我们村,党员带着帮扶群众一起致富,大家你追我赶,就想让兰星村变得越来越美。”村民杨生成告诉记者,在马光杰的带领下,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

  兰星村离县城较远,过去村里通往乡镇的道路坑坑洼洼,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路修好。”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兰星村先行建起党群活动服务站。由于资金缺口大,马光杰带着村干部天天在外跑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几年来,累计完成道路建设8公里、渠道铺设12公里,硬化巷道、人行道1.4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32盏,栽种补植桃李杏等经果树木1000余棵。如今的兰星村已实现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目标。村民们都说,自从来了马书记,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敞亮了。

  “我的梦想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老百姓过上有盼头的好日子。”马光杰说。(记者 张晓慧)

  相关链接:

  马嘎子搬新家

  查老汉的新愿景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