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宁夏学子展风采
张浩(左)、刘亚浩(右)与教练康健彪站在领奖台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一次参赛,没想到获得冠军,以后还要玩机器人。”不久前,西吉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刘亚浩和张浩在第19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综合技能比赛高中组别中,以总分排名第一的佳绩斩获金牌,实现了宁夏代表团在该比赛中金牌数量零的突破。
比赛中,张浩负责搭建机器人,他需要在10分钟内将上百个零部件搭建成能巡线走的机器人;刘亚浩则负责在15分钟内,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巡线走、左右转等基本动作。
长达2小时的准备时间里,刘亚浩和张浩还要齐心协力,搭建、编程并调试机器人,完成8个任务。
尽管平时已训练上百次,但大赛的紧张氛围还是让教练、西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康健彪捏了一把汗。比赛规定教练不得入场,守在大屏幕旁的康健彪只能暗暗祈祷:“孩子们正常发挥就行。”
“大禹治水”任务中,机器人要将管道放置到管道槽内,并拼接好,这要求机器人具备良好的推、拉、拨能力;
“神农尝百草”任务则要借助颜色传感器,区分不同颜色的木块,并将代表“益草”的黄色木块抓起来并携带在身上;
神秘任务挑战环节,机器人要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完成竞赛组给出的高难度任务……
一个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难倒了一大片参赛者,两位17岁少年却沉着冷静、灵活应变,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比赛结束后,康健彪见到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湿的刘亚浩和张浩。
“今天你们是最棒的,为宁夏和学校争光了!”康健彪将学生紧紧拥入怀中。这一刻,师徒三人所有的艰辛和付出终于换来回报。
为了这场比赛,暑假期间,刘亚浩和张浩连续训练了22天。
2017年,康健彪到新入校的高一年级挑选机器人社团成员。无意间,他发现了沉稳、爱思考的刘亚浩和张浩。
“两个孩子都是农村娃,没怎么接触过电脑。”在康健彪的悉心指导下,零基础的刘亚浩和张浩慢慢掌握了编程知识,物理、数学、英语成绩也突飞猛进。
训练的过程是艰辛的,为了模拟比赛现场,康健彪选择时间较为充裕的周末。每次训练得四五小时,若调整机器人过久,甚至会耗时6个多小时。
时间久了,刘亚浩和张浩出现焦急、懊恼等情绪,“没关系,我们起步晚,不能太急功近利。”康健彪耐心开导。
“近些年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学习用具更迭快,好在学校大力支持,为我们保证了场地和道具。”刘亚浩说,学校机器人社团还不定期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阅历。
“竞赛成绩只是副产物,我们的目的不只是参加机器人比赛,而是通过机器人设计让孩子们在创新和实践中收获宝贵经验,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西吉中学校长郭占荣如是说。(记者 姜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