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2019.01.17第九期
2019-01-17 07:32:03   
2019-01-17 07:32:03    来源:宁夏日报

3.jpg

  编者寄语

  本期主题是“我与家人”。

  家人,是我们爱的原点与终点;是我们最初与最后的牵挂。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卸下所有的盔甲与面具;在人世丛林中,他们是我们最初与最后的屏障。

  年少气盛时,幻想遨游四海,他们是催促我们成熟的果园;倦鸟归林时,风兮雨兮,他们是等候我们折返的大树。

  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把最温柔的一面给了别人,把最原始甚至粗陋的一面给了家人。常常,我们以为会有隆重的弥补,然而并没有。

  手足之情,古来有之。杜甫“思家步月清窗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韦应物“把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苏东坡最好的诗词《水调歌头》等是写给自己弟弟的。

  萁豆之争,古来有之。也许,在很多人与家人的过往故事中,缘于对亲近之人的懈怠,因为缺少真正的沟通,家人之间有争吵、有对抗,甚至有伤害。多年以后回望,一切洞如观火,你会发现自己的后知后觉。

  兄弟阋墙,祸起萧墙;姐妹同心,其利断金。

  更多的时候,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最大的期许,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而当跨越时间的河流,穿过流淌于指缝的恒河沙数,终有一日,我们将领悟那份深藏的难能可贵与不可再得。


背 影 

  父母亲来到我所在的城市一个多月了,他们将陪伴我度过这个冬季。

  父母亲年近六旬,身体各方面的灵活度远远不如从前了。近几年,我在外求学、工作,漂泊四方,没有多少时间陪伴二老,也没怎么在意过,父母真的一天天在变老。

  父母刚来这里时,对城市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没读过几天书,想融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不容易。闲暇时,我带路,让他们熟悉一下城市,教他们熟悉周边环境,教他们怎么认路、怎么坐公交车。带父母外出,穿梭在城市的车水马龙,行走在大街小巷,他们听从我的引导,耐心地记住走过的路——仿佛一切都倒置过来了,小时候,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对这个世界一点点有了认知,如今,他们变成了我眼里的“老小孩”。

  陪同在父母亲的身边,给他们讲述这座城市的风景和以前自己经历过的一些故事。他们耐心地听着,时不时与我交流想法。我的脚步总比父母快,往往就走到了他们前面,父母便着急地加快跟近我的步伐。我就会有意放慢自己的脚步,与他们保持一致的步伐,这样他们不会走得太累。

  有时,也会走在他们的后面。看着父母亲的背影,发现父亲的腿脚已经有些不灵便,走路有些颠簸,身板有一点佝偻。这几年,父亲因为腿脚的问题,前后吃了许多药;母亲的身子显得很单薄,冬季的棉衣掩饰不住她弱小的身板,走路的步伐也没有以前灵巧了。记忆中,他们在我的心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为了我们姐弟几个长大成人,父母亲用勤劳的双臂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地,扛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

  我住在四楼,没有电梯,父母亲免不了要爬楼梯,对于腿脚不灵便的父亲来说,上楼梯就显得有些困难了。父亲走在楼道台阶上,每一步看起来都很费劲,大都需要扶着楼梯才能上去。每次看着父亲爬楼的背影,我心里总觉得有些酸痛,有时会忍不住悄悄流下泪水。

  母亲的腿脚相对于父亲来说好一些,但是母亲的体质比前几年已经减弱了很多。每次坐公交车时,母亲坐在座椅上很容易犯困睡着,看起来特别劳累。坐在一旁的我,看着母亲侧身的影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现在的我,还不能给父母太多,他们还在为我奔波着、操心着。

  几年前,我去了很远的远方,留下父母亲在家受苦受累;我曾不顾父母的想法,一度又想远离。很多次与自己的内心做着斗争,但每次陪伴父母出行,看到他们渐渐老去的背影,逃离的想法就会一点点消失。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曾有一个远走高飞的梦,但是大多数人会将这个梦藏在心里。

  以前,觉得父母不算很老,还不需要太多的关心与照顾。可是,时间流逝飞逝,催着父母快速变老。每每跟在父母身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百感交集。(张小军)


用城市文学刻画当代人现实苦闷 ——

解读张学东《父亲的婚事》 

  “作品将人物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作为母亲的子女,支持父亲意味着背叛母亲,而作为父亲的子女,如何对待父亲追求幸福的权利?家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父亲,最终劝解他的是生活现实。《父亲的婚事》不仅是一次失败的黄昏恋,也是一场传统伦理和个体欲望的角力。”评委会给张学东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

  在《小说选刊》双年奖(2016-2017)颁奖典礼上,宁夏作家张学东成为9名获奖者之一,凭借中篇小说《父亲的婚事》荣列三名中篇小说获奖者之一。

  《父亲的婚事》原发《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小说讲述丧妻多年的老父亲在年关将近时准备再次谈婚事。此事立刻在子女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最终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给这桩不可能实现的晚年婚事,涂抹上尴尬又无奈的色彩,评论家称其为深入思考老年人婚姻、刻画当代人的现实苦闷的一篇现实力作。

  《父亲的婚事》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作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心路历程?

  “一个作家不论写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观照,所以对作家而言,探索、发现、思考并释述现实生活便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父亲的婚事》是作者在3个月内一气呵成的作品,饱含着作者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思考。

  “传统观念里,两个人相依相伴,白头偕老、共度晚年的婚姻是一种理想的、幸福的夙愿,但社会发展给这种传统观念带来了一些困惑。”张学东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从经济结构、思想意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有许多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问题需要研究,有的独身老人找老伴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又怕儿女们反对,往往不敢跟孩子说,希望《父亲的婚事》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老龄婚姻之难与家庭伦理之战”的关注。

  “《父亲的婚事》完全摆脱了以往的乡土叙事,应该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作品。随着城市化步伐加紧、人们对城市的态度变得包容,我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城市文学出现,并且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我们的作品还需要进一步与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合拍。”张学东说。

  毫无疑问,《父亲的婚事》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小说,那么,怎样的现实才可以进入作家的视野和作品,这个问题在张学东看来意义重大。“在某种意义上,现实更是来自人们内心世界的风暴,来自一个个不愿意被所谓的现实轻易打败的灵魂。显然,小说中古稀之年的父亲就有着这样的灵魂:不愿意向现实低头,更不想那么快就被庸常生活掩埋,他的苦闷一如他的执拗,同样令人钦佩。”

  这部小说中,作者创作手法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对于《红楼梦》经典叙述和传统元素的借鉴。故事里父亲对于子女们的反对态度心知肚明,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搬出了救兵——儿女们的老姑母,前来家中斡旋和调停。在《父亲的婚事》中,张学东精心设计了那个颇具民间智慧的老姑母,让她在春节的家庭聚会上活生生扮演了一回贾府中的“老太太”的形象,正因为巧妙地融合了《红楼梦》那种传统的叙事手法,使得整部小说在形式上具有了现代与古典、现实与过去的比照意义。

  “小说中的四位子女均以‘仁、理、智、信’命名,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寄托着父辈们对于子女遥远的祝福和希望,然而世事变迁之快,经济社会发展之迅猛,家庭伦理瓦解之可怕,早已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了,留给我们的正如《红楼梦》所言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张学东说。(寒 池)


诗二首

  父亲

  杜学华

  父亲是乡村里最好的诗人

  每到三月

  就把春天种进地里

  然后

  笑眯眯地看着他的土地

  长出满眼绿色的诗句

  那些茁壮成长的麦子,玉米,高粱,土豆

  熟悉父亲沉重的脚步声

  也喜欢父亲响亮的咳嗽声

  它们知道

  这个日渐瘦小的老头

  有多么喜爱它们

  它们还知道

  总有一天

  这个可爱的老头

  会躲进一个小小的壳里

  就像种下一粒种子

  把自己也种进土地

  成为它们的邻居

  几十年来

  这些淘气的家伙啊

  偷走了父亲的青春

  偷走了父亲的爱情

  偷走了父亲的一生

  如今

  想念父亲时

  我就来到地头

  看看那些生生不息的庄稼——它们啊

  一定知道父亲在天堂的消息

  母 亲

  马生智

  终有一天

  你跳进家门的孙子发现

  没有人为他摘下背上的书包

  你端着茶杯的儿子听不到

  “天天熬夜,看那么多书有啥用”的唠叨

  你脾气倔强的儿媳不知道

  该和谁因为晚饭吃什么而拌嘴

  那时,栽在花盆里的辣椒

  必然枯萎

  洒在阳台上的阳光

  将是一种浪费,那时

  一百平米的房子

  也会让一家人觉得空旷

  相关链接:

  镜框里的父亲

  收  获

  家的故事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