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2019.12.5第四十九期
2019-12-05 07:30:27   
2019-12-05 07:30:27    来源:宁夏日报

3.jpg


  编者寄语

  塞外冰川寒,不恋江南春。星辰明月自古同,卧看霜天白。

  万古斜阳树,何必悲西风。焚香细弹唐宋曲,心游琴弦外。

  古今之人,喜雪而画,对雪吟哦者不计其数。

  寻找美的眼睛,在寂寥疏朗的冬日,更会邂逅无言的惊喜。

  独钓寒江雪的孤寒之美,红泥小火炉的温馨之美,风雪夜归人的苍茫之美,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之美,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豪情之美,大雪满弓刀的风劲之美,夜深千帐灯的独思之美,大雪压青松的坚韧之美……

  冬日,宜重读古诗词,捕捉意趣。寒风凛冽的冬天,也很温暖。

  好的艺术作品与默契的朋友一样,能够达到内心深处的关照,籍此,营造心灵的白茫茫大地,锻造人生的诗意。

  闲暇之时,一壶茶,二三友人,几段故事。

  说着说着,就立冬了,就小雪了,就大雪了,就冬至了,就小寒了,就大寒了……

  收藏红枫与千帆,凝固飞鸟与游鱼,微缩十里桃花,旋转漫天雪花……

  期待一场雪覆盖所有,净化之后的世界,更通透,更可爱。推开古诗词的柴扉,捡拾一些古典的能量,焐手暖心。

  风雪之中,一叶扁舟,坚定如岛。

  也许,你正活在一首诗意里。


时闻折竹声

  寒冬,连着多日阴沉沉的,也感觉不到寒冷,有经验的农人,便知道天在温雪,不久就要下大雪了。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这首《夜雪》,写的就是大雪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降临人间的情景。

  冬夜,诗人躺在被窝睡觉,睡着睡着便觉得有股冷气,从被脚、枕边往被里钻,怎么回事呢?他感到惊讶,起身准备点灯看看是什么原因,又看到窗外闪动着亮光,白居易知道怎么回事了,原来不知何时,天降了大雪,不时能听到院中竹子被雪压断的声响。

  诗中没有说雪下的如何如何大,只是从侧面来描绘,落雪时的寒气逼近屋里,黑夜窗外雪亮通明,还有积雪压折竹子的声音,这要比正面写,不知高妙了多少,给读者留出更多的现象空间。

  时令到了大雪,气温继续走低,为天降大雪提供了可能,这并不意味着大雪时节,一定会下大雪。冬日,大雪是不能缺席的,人们形象地戏称雪为雪贼,就是说雪不知何时就降临人间了,神不知鬼不觉,尤其喜欢在夜间,如飞贼。不过,无论雪有多贼,总是逃脱不了经验丰富老农的感觉,阴云低垂,气温反常的温暖,这些都是大雪将临的征兆。

  未雨绸缪,在大雪来临之前,农人尽可能地做好善后的事,打扫好院子,用麦糠把柴火垛盖好、用泥压实,把牲口圈清理干净,垫上干土,铺上干草,用玉米秸给狗搭个窝,锅屋里,塞满柴火,炉子套好,火盆搬进堂屋……留在菜地里的大白菜,要挖土围起来,仅露一点点头,菠菜、大蒜、青菜,对大雪没那么敏感,巴不得来场大雪,小麦就更不用说了,瑞雪兆丰年,差不多说的就是小麦。

  过去,对抗寒冷的办法,就是烤火,烤火自然少不了柴草了,东北、西北的农人,在寒冬都要到山里拾柴火,枯死的树枝、灌木荆藤之类,有火,风雪也只能在室外干叫唤,人在室内,听着噼里啪啦的柴火声,感受着火的温情。

  黄淮地区的冬季,没有塞外那般寒冷,可远比江南冷得多。冬日,江南的牛大都会在田野里觅食,身边总少不了翩翩起舞的白鹭,中原地带的牛,已被迁进了牛屋里避寒了。

  牛屋,顾名思义,牛的屋子。不过,人倒是反客为主了。冬日农闲,牛屋成了农人的聚集地,为牛取暖,人跟着沾光,或者以为牛取暖的名义,人自己取暖。大大的牛屋里,大门挂着草苫当门挡风,屋内,燃起一堆火,屋里暖洋洋的,或围着火堆烤火,或在屋内打扑克、来十三张(一种老牌),或下象棋,一边是牛,一边是人,牛或站、或卧,在烟熏火燎的屋里,漫不经心的反刍,对人的喧闹充耳不闻。

  牛屋里,牛没有故事,有故事的是人,人在牛屋里谈古论今,讲三国,说水浒,聊杨家将,谈薛仁贵征东……多是关公战秦琼之类,讲着讲着就串了,说的开心,听得有趣,没人去过问张冠李戴。

  有时,故事讲得精彩,不知不觉,夜就深了,不知何时,雪落了下来,故事讲完了,掀开门帘子,满眼的雪白,空中雪花纷飞,一行行脚印,把人都送回了家,牛屋一下子静了下来,火堆红红的火光透过草苫子,看着雪在不紧不慢地飘着。

  满天飞雪的冬天,万物似乎都在看雪花尽情地舞蹈。(马 浩)


古人也时尚

  现代人爱时尚,古人亦爱生活。古人也在时尚的路上,大步往前走。

  青铜冰鉴,战国时代的原始冰箱。鉴为方体,由铜鉴和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像一个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个足。冰鉴的工作原理,即依靠装在鉴内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饮用的温酒,可谓一举两得。到了清代,宫廷已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当时称作“冰桶”或“洋桶”,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使用时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在古代,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块于冰窖中,一到夏天便拿出来使用。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由于木质冰箱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仅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

  汉代火锅鼎,即古人使用的火锅。从出土文物看,汉代五格火锅鼎一共有5个格子,与今天的九宫格火锅原理相近,甚至更好用。九宫格火锅格子间相通,汤料是一样的,只是每格中放的食物不同。汉代五格火锅鼎格子间不相通,能保证不串味。使用时,不同的格子里分别盛放不同种类的肉食和调味品。据考证,汉代五格火锅鼎除了放一些常吃的猪肉、牛肉和羊肉,还有马肉、鹿肉等。当然,不是所有汉代人都能使用这么高档的火锅鼎,这些肉类,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到。

  古代也有水晶杯。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战国墓里,出土了一个高15.4厘米的杯子,杯形为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杯体表面经抛光处理,素面无纹饰,透明,中部和底部为海绵状结晶体。这表明,战国时代就有人用上了水晶杯。

  古人也曾穿皮鞋。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若干大人小孩穿过的鞋,经专家考证,这些鞋由皮革制作而成。看来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古人就已发明了坚韧耐磨的皮鞋。这些皮鞋从外观上看,与今天的皮鞋略有不同,款式单一,每只鞋都为椭圆形,似乎不分左右脚,而且没有鞋带和鞋扣,但这种皮鞋一般是用羊皮缝制的,鞋底也不例外。它们比起当时的草鞋、麻布鞋等,已经具备了更加结实和保暖的优点。从型号大小上看,敦煌地区男人女人和小孩都穿过这种鞋,可见皮鞋在当时已不是稀罕之物。

  古人也穿高跟鞋。古往今来,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至清朝,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至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种鞋的鞋跟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落地印痕像马蹄印,称为“马蹄底”。

  古人也曾染过发。苏轼诗云:“膏面染须聊自欺”。这里的须,是胡子和头发的总称。苏轼作此诗,是对当时染发这一现象的贬斥和批评,意思是,满脸褶子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将头发染黑,看起来年轻点,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据记载,王莽当了皇帝,也曾染过发。王莽那时染发,固然有想让自己看似年轻的想法,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因素。当时王莽年岁渐增,起义军又揭竿而起,局势越来越动荡,为了稳定民心,王莽想尽办法,让自己外观上年轻起来。当然,王莽染发并没能挽救每况愈下的局势,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古代的染发膏,主要是用黑大豆制成。将黑大豆浸泡在醋中,一至两天后加热煮烂,过滤掉渣子,再熬成膏状,使用时直接涂在头发上。除了黑豆,还有一种方法,用覆盆子为原料,熬成膏状涂抹,这两种方法都是乌发的良方。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在时尚的谷底不停地往前走,现代人才能在时尚的路上越走越远。(卜庆萍)

  相关链接:

  唐僧的柔情

  体谅假笑的人

  就这样,埋下一粒种子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