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创新 荞麦壳枕头用“乡愁”惊艳时光
每天,家住盐池县城紫东苑小区的陶翠萍,将五颜六色的土布进行裁剪,细细缝制。
一天下来,三四个荞麦壳枕头大功告成,积攒一周后送到当地春雪扶贫车间,进行荞麦壳内胆填充,每周有五六百元的收入。
“有时候裁剪28孔耳枕可费工了,要将100余块花布细细缝合,而且要严丝合缝,上下中空,没有一两天功夫,是做不来的。”她说,4年前拜吴忠市级荞麦壳非遗传承人冒万学,花费一年时间才掌握这门技艺。如今有一二十名农村妇女靠着这门手艺,在县城周边安家落户,每年扶贫车间售出2万余个枕头,产值四五百万元。
冒万学既是春雪扶贫车间负责人,还是吴忠市级文化大院的负责人。
穿过古城墙,走出宁夏盐池春雪荞麦壳制品公司,却俨然不像个公司:古色古香的中式大厅是枕头文化馆,隔壁富有窑洞风格的五间房是接待游客的文化大院,还有库房里摆着两件有近百年历史的立式榨油机,处处充满了乡土记忆的文化符号,让人重拾乡愁思绪。
案几上,摆放着冒万学花费10万余元从全国收藏来的各种古枕,木质的、竹制的、玉石的、石膏的,陨铁的,有二三十种之多,展厅里还有这些年他研发的近30种各类耳枕,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内厅里还有荞麦壳、糜子、薰衣草、艾绒等七八种枕头填充物。
“如果一件产品没有了文化内涵,也不会有长远发展。”他说,荞麦壳枕头有上千年的历史,实用性与文化性有机兼融,还有养生保健价值。靠着一种情怀,投入五六十万元做了枕头文化馆,是为了更好传承与创新。
“自幼睡着荞麦壳枕头,吃着荞麦面长大,盐池人乃至西北人对荞麦壳枕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冒万学说,靠着这个情结,2016年他放弃在银川经营多年的枕头批发零售生意,投资三四百万元建起了荞麦壳枕头生产基地。
《本草纲目》有明确记载,荞麦壳明目去火,促进睡眠,对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痛疾有一定功效。然而要将其做成产业,冒万学在这条路上摸索了10余年。
“盐池县被誉为荞麦之乡,有20万亩荞麦种植面积,但是适合做枕头的荞麦壳要精挑细选,一亩荞麦只能打15公斤荞麦壳,所以每年要深入麻黄山、惠安堡等地去收购上好的荞麦壳,然而经过晾晒、精挑才行。”他说,好的荞麦壳一公斤收购价在10元左右,而一个枕头至少需要2公斤。
以前人们将荞麦壳装进枕头里,一用很多年,又黑又脏。现在随着时代更迭,人们更注重枕头的审美性与养生性。“耳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加之小时候作皮匠的爷爷做过用羊皮和土布缝制的耳枕,让我深受启发。”冒万学说,我和妻子寻访老艺人都不得其窍,只得自己摸索,终于让这一失传的手艺失而复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六孔、十四孔、二十孔枕等一系列产品。
“耳枕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保护耳朵不受挤压,保持耳边血管和穴道畅通,加之荞麦壳明目去火,耳枕孔多透气,更具养生保健功效。”他说,自己研发的“二十八孔锦缎耳枕”和耳枕生产管理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2项技术专利,他的耳枕也获得全国第二十届农洽会金质奖。
对于如此含金量的专利产品和金奖产品,年产值只有四五百万元,冒万学也有“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尴尬,但是他不浮躁不气馁。因为耳枕全流程一二十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没办法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产品收益率自然不高。
曾有企业老板开出高价要与他合股经营,被他拒绝。“如果产品一旦被‘偷师’冒仿,或被规模化生产,品质就没办法保证,这是我最大的担心。”冒万学说,好在每年有上千名游客慕名来到枕头文化馆,产品开始被更多人知道。
荞麦壳耳枕就是冒万学在盐池原野上培育的一株荞麦花,饱含着农人春种秋收的辛劳,他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自我坚守。“目前正尝试在线上销售上寻找突破点,总会守得拨云见月明的那一天。”他说,我相信天道酬勤,更要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