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麻黄山道情

 

  盐池道情又叫渔鼓道情,流行于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一带。

  早期源于甘肃环县地区,据老艺人讲明代即传入宁夏盐池等地。

  最初以皮影形式演出,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由艺人搬演,逐渐在盐池形成一种皮影与艺人同台演出的民间小戏,其音乐唱腔与皮影相同。

  道情音乐优美动听,丰富多彩,节奏感鲜明,且有婉转悠扬的拖腔(麻黄)烘托气氛。

  盐池道情使用麻黄山的方言土语,给这一剧种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盐池道情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并兼有若干曲牌。

  常用的板式有[慢板]、[飞板]、[滚板]、[清板]等。

  常用的曲牌有[九莲花]、[耍孩簧]等。

  常用的伴奏曲牌有[C纱帽翅],[鬼推磨]、[花梆子]、[担水调]等。

  盐池道情的乐队分为文场与武场。

  文场乐器有四弦子、二胡、笛子、唢呐、大唢呐等。

  武场乐器有干鼓、暴鼓、战鼓、大锣、小锣、钹等;特殊乐器有渔鼓、简板。

  盐池道情常演的大型传统剧目有《乾坤镜》、《阴阳缘》、《两世姻》、《洛阳相会》等。

  小剧目有《十月怀胎》、《十劝郎》、《十里亭》、《银哥揽工》、《走西口》、《小顶嘴》等。无专业班社,多为农民自娱演出。

  1936年,盐池成为革命根据地,不少道情艺人参加了革命的文艺活动,如张成山、王如意等,经常以道情形式演出反映革命斗争的小戏,如《红军打花马池》、《打土匪》、《红军打屈县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没有道情的专业剧团,但盐池县秦腔剧团也曾以道情形式演出过若干剧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麻黄山地区多在春节期间以地摊子形式演出,民间自乐班村村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