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羊钱鞭

 

钱鞭40-40-2.jpg 

  中宁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边塞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

  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源流。

  位于中宁北山的古长城、烽火台、岩画等文化遗址,便是这种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见证。

  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的“黄羊钱鞭”起源于明代。

非遗传承黄羊钱鞭.jpg

黄羊钱鞭.jpg

  相传有一个放羊少年叫呼娃,得到牧主的赏钱后,将赏钱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挥动时发出嚓嚓的响声,配以欢快的歌谣与跳跃姿态,得到人们的广泛模仿。

  久而久之,耍钱鞭成了这里的人的一种习俗爱好,逢年过节或庙会庆典,人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尽情舞耍,“黄羊钱鞭”舞便流传了下来。

  1948年,年轻的刘明跟随父亲刘万众来到了黄羊湾,将父亲教给自己的独特鞭法与当地的钱鞭舞相结合,使“黄羊钱鞭”舞更加流行。

钱鞭40-40.jpg

  翌年,在云南当兵的哥哥刘恒回到了黄羊湾,看到弟弟玩的单鞭舞动作单一,响声不大,于是改为双鞭舞,舞姿更加飘逸流畅,富有艺术魅力,人们争相学习,一直流传至今。

  黄羊钱鞭制作方便,材料易得,制作时将两根长约80厘米,直径约为3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两端沿径向内挖空装上铜钱,扎上染成红绿两色的麻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两色的环纹即可。

钱鞭40-40-3.jpg

  表演者服装颜色主要以表现喜庆色彩的红、黄、粉色绸缎为主,宽松适宜,男女有别。

  女的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的头饰用白的长方形毛巾。手套均为白色。鞋均为轻便耐用有弹性的白色运动鞋。

  “黄羊钱鞭”表演时动作多用鞭端磕打四肢,双双对打,循环往复。

  演出器乐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鼓(高脚鼓)、大钹、小钹、中锣等。

  表演队伍整齐划一,阵法多变,显得欢快流畅,威武雄壮、粗犷豪放。

  有龙门阵、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剪梅花、四季发财、五福临门、蒜辫子、蛇蜕皮、龙盘柱等24个表演套路。

  “黄羊钱鞭”传承有序,状况良好。代表性传承人有刘家祥、刘秉国、刘自寿等,已从黄羊村几十人的队伍辐射到全乡数百人,进入中宁三中、黄羊完小,并传播到新堡等乡镇。

  “黄羊钱鞭”先后应邀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第十三届西部商品交易会、中国宁夏民间艺术节暨吴忠市第一届社火大赛、中国宁夏历届枸杞节等大型庆典活动的开幕式并屡次获奖。

  2012年,黄羊钱鞭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宁三中、黄羊村也先后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