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中国搜索 | 电子邮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民生在线
舌尖上的年味
2018-02-22 07:36:00   来源:新消息报

  团圆年夜饭,浓浓家味道。这一天,人们除旧迎新,阖家团聚,共进晚餐。中国家庭的互敬互爱、友睦和善、血脉亲情,都在这顿饭里蕴含和体现。

  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的年夜饭,让我们一起品一品这年的味道吧。

  一碗搅团,搅起一抹乡愁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说是老家,其实这儿离真正的老家已然相隔了七八百里。我记忆深处的老家,还在西吉的那个大山沟里,有大山沟里的那些五谷杂粮和那一碗荞面搅团。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沏上一大壶八宝茶,和父母聊起一年的收获,心里满满的幸福。说话间,弟媳端上了一桌子大餐。如今日子好过了,团聚时家家都是七大碗八大碟,各色菜品一应俱全。眼看着一桌子的美食,我却不愿动筷子。或许母亲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们说话时,她起身去了灶膛。不一会儿,几碗热乎乎的搅团端上了饭桌,和搅团一起上桌的还有一碗油泼蒜和一碟咸韭菜。

  父亲说,前几日舅舅来平罗县移民村“浪亲戚”,捎来了一些老家的五谷杂粮,这其中就有我最爱吃的荞麦面。自老家人举村搬迁至平罗后,因为无地可种,五谷杂粮成了移民村乡亲们的“奢侈品”。听闻我家有亲戚带来荞麦面,这几日里,来要荞面的乡亲差点摇坏了父亲新装的大铁门。母亲知道我打小就爱吃搅团,这几碗荞面是她东挪西藏特意给我留下的。小女儿见桌子上有新鲜食物,一股脑儿爬上炕吵嚷着要尝尝。我将一口搅团送到她眼前,她先是闻了闻,咬了一口咽了下去,然后摇摇头笑了:“老爸,这哪是饭呀!分明就是浆糊,味道可不怎么样!”小女儿的这番举动,让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母亲说,现在的日子好过了,孩子们天天换着花样儿吃,胃口也惯坏了。

  而就着蒜和韭菜吃一口搅团,却是我暖暖的儿时记忆。

  母亲说,我还在襁褓中时,奶奶就用筷子蘸着她吃搅团的酸汤让我吮吸,我爱吃搅团的习惯或许就是那时候养成的。那时日子过得苦,养活一家人的全是洋芋、莜麦、糜子和荞麦等粗粮。在儿时记忆中,最渴望吃到的当属奶奶的酸汤荞面搅团了。然而那个年代荞面也是奢侈品,只有家里来贵客时奶奶才会做一顿荞面。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每逢年三十,我们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一回酸汤荞面搅团。我曾问过奶奶大年三十要吃搅团的习俗,奶奶只说这是“糊心饭”。到底为什么要吃“糊心饭”,她在世时没说明白,至今我也没弄明白。

  小时候爬在灶前看奶奶缠搅团,仿佛是在欣赏一场表演。先烧一大锅水,待水冒泡时,奶奶一手持擀面杖,一手拿起荞面,擀面杖不停地在水中搅动,荞麦面随着五指搓动一圈一圈落入水中,慢慢地变成了糊糊,直至均匀无小颗粒。搅一阵小歇时,奶奶会舀一勺向空中一提,欻的一下,在气雾中就会看到一条溜滑溜滑的“蛇线”穿雾直下。此时在我眼里,奶奶彷佛是在扯拉宽宽的长面。实际上,这是奶奶在试看搅团的软硬。只要软硬稀稠合适,这搅团才越搅越光越搅越筋道。

  奶奶的搅团有三种蘸料,酸汤、辣椒韭菜和油泼蒜泥。酸汤,奶奶用自酿的麸醋或浆水,在热锅上滴几滴油,放入少许辣椒面、葱花和蒜粒煸香,然后将醋或浆水倒入烧开,再加适量凉开水一起烧开。酸汤炝开时芳香满屋,让人食欲大增。那个年代没有新鲜韭菜,奶奶用腌制的韭菜和着辣椒面在热油锅里炝一下,已发酵过的韭菜飘出诱人的香味。油泼蒜泥做法比较简单,剥几瓣大红蒜放到石窝子里捣碎,烧开了的胡麻油凉到五成热时浇在蒜泥上,那香味,能绕梁三日。

  到今年,奶奶已故去30年了,但那搅团的味道依旧缭绕在我心头。(记者 苏克龙)

  一盘辣爆肚丝,炒出浓浓亲情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首童谣唱尽了年味,也唱出了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为迎接新春做的各种准备。

  “《舌尖上的中国》里不都说了,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了。”家住银川市兴庆区云和家园的王女士边焯着毛肚边说,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那味道是年夜饭上的压轴菜,更是一种记忆和传承。

  55岁的王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银川人,从她记事起,父亲从不轻易做饭,多是母亲围着灶台转,但每逢新春,一大家人能凑在一起时,父亲总会亲自下厨做一道“硬菜”——辣爆肚丝。

  辣爆肚丝首先要清理牛肚,直接抓洗不仅麻烦而且不易洗净。冷水牛肚进锅,煮3分钟,淋上凉水,指甲轻轻一刮,整片牛肚就清爽了。然后用刀将牛肚切成细丝,烧开水,焯一遍,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太老咬不动。炒锅洗净,热锅凉油,放葱、姜、蒜、尖椒爆出香味,入肚丝,大火翻炒至七分熟,下青椒、酱油和盐,颠炒至辣椒断生起锅。从清洗至盛盘上桌,均由王女士的父亲一人操办。

  白色蒜瓣、红色尖椒、黄色肚丝、绿色青椒,一口下去,清脆爽口,三五口后,鼻尖微微沁出汗珠,一盘下去,后背都感觉热了起来。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时的一盘辣爆肚丝足够让家里的老人孩子们津津乐道一个月。”回忆往事,王女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作为压轴菜,它绝对不会剩,在蒜瓣葱丝都被抢光后,兄弟姐妹们便开始惦记盘底的那点汤汁,泡上米饭都能多吃一碗。”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肚丝的“福底汤”最后多半也会落入王女士的碗中,那时没少惹哥哥姐姐眼热。

  如今,父亲已年近九旬,四世同堂,最小的重孙都会抱着父亲的腿喊:“太爷,太爷,我妈妈说您做的辣爆肚丝最好吃了。”父亲辣爆肚丝的这一手活计也被子女们继承了下来。兄弟姐妹四人中,又属王女士做出的味道最像父亲的。

  年夜饭,经久不变的辣爆肚丝,由父亲到女儿,那味道经过漫长的时光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让王家人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记者 王婧雅)

  一盆青菜肉丝年糕汤,饱含年味传统

  “记忆中的除夕,家里人过年离不开年糕,年糕有着年年高的寓意,老家宁波老一代人一到过年几乎家家户户做年糕,形状有条形和花色两种。”78岁的王莲芬说。

  王莲芬祖籍浙江宁波,小时候跟随父亲到上海,18岁时又从上海来到宁夏。她告诉记者,自己打小就爱吃年糕。“那会母亲会做好多青菜年糕汤让我挨家挨户送,亲戚们聚集在一起一定要吃年糕。来宁夏后,我到过年时还是会买来年糕做,而且要在年糕上放上两块肉。”

  让王莲芬记忆深刻的是,宁波和上海的老人们吃年糕很讲究,品种至少有12种。除了年糕,还有“三宝”——肉丸、蛋饺、熏鱼。王莲芬说,年糕平日里不吃,只在除夕夜端出来。南方人吃年糕,主要是炒、汤两种做法。今年狗年除夕,王莲芬的女儿也做了青菜肉丝年糕汤。

  王莲芬告诉记者,早在春节前,她就将年糕切片后晒干贮藏,食用时用水浸上两天即可。制作方法简单,煮了全鸡或者炖排骨后,用这高汤来煮年糕,不额外放肉,只切些青菜或咸菜放下去,味道鲜得不得了。年糕汤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必要写菜谱,在老家,年糕的做法有上千种,年糕对王莲芬一家人的意义不在于厨艺高低,而是在于记忆祖辈的味道,在于吃年糕的寓意。老辈人都说吃了年糕后,全家来年就会财源滚滚,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好兆头。

  “这个传统在我们家,已经有50多年了。”王莲芬说,每个人心里的年味一直都在,年糕是伴随她一家永远的年味。(记者 魏巍)

  一道清蒸鳜鱼,寓意“年年有余”

  韦女士的母亲是支宁的浙江人,小时候,家里人过年总会吃到带有浙江风味的鱼系列。和北方的年夜饭不一样,她家里可以没有牛羊肉,但一定要有鱼,经煎、炸、烧后的鱼摆上餐桌,寓意“年年有余”。

  “宁波人的年夜饭不能没鱼,有包头鱼、鲈鱼,母亲身体好的时候会炸带鱼。如果年三十没有鱼,全家人都觉得少了什么。”韦女士说。

  韦女士回忆,那会儿一到春节,父母就忙着去市场上买活鱼。母亲来自浙江,父亲来自广西,子女们都在宁夏出生,最后也都留在了宁夏。一到年三十,饭菜还没有正式上桌前,韦女士和两个妹妹都在厨房里忙碌,这个活儿她们从小就学会了。随着时间推移,女儿们也都各自有了子女,孙辈们一过节就会跑到厨房尝鲜,因为这些都是在银川饭馆里少有的南方菜。尤其是母亲做鱼圆、鱼块时,家里人都会跑到厨房尝鲜,帮母亲拿捏炸鱼的火候。

  “其实,在老人眼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尤其是一些乡俗和爱吃的味道,一辈子都改不掉。母亲来宁夏已经60年了,但还是喜欢清淡的味道,年夜饭里还是少不了鱼。可惜她年事已高,不能再下厨房,一些地道的浙江菜味道已经尝不到了。”56岁的韦女士非常遗憾地说。

  韦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家中清蒸鳜鱼的做法。把鱼擦干,两面分别划几刀,用少许盐抹遍鱼身的内外,腌制10分钟以上,大火烧开后入锅蒸10分钟左右,关火后再虚蒸5分钟,鱼身重新撒上姜蒜丝,上桌前再浇上蒸鱼豉油,清蒸鳜鱼就做好了。除了清蒸鳜鱼,还有鱼圆、鱼块,做法多样,但一定要用最鲜的活鱼做,才有味道。

  除夕夜,韦女士忙碌了一天完成的年夜饭,当端上最后一道菜清蒸鳜鱼时,家里人都迫不及待地下筷子。“这是我家的传统,难得将母亲的手艺传承下来,年年有鱼!老规矩,每人一口,必须吃!”这道菜有韦女士一家人的记忆,家里的人每人一口,希望全家人2018年要有收获。(记者 魏巍)

  一顿炸丸子,故乡代名词

  “在童年的记忆里,炸肉丸子就是过年,过年就是炸肉丸子,傻傻地乐了好多年,以至于到现在,每次吃到母亲炸的肉丸子,不管是在哪儿,都有一种过年的喜悦感。”解女士说。

  55岁的解亚玲是地道的西安人,初中毕业后来到宁夏盐池上班。在她家,肉丸子有好多种做法,尤其对“炸”情有独钟。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岁月里,吃肉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要是吃上一顿炸肉丸子,那可是一年里味觉与心理最美好的满足。

  解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春节前夕,母亲总会问父亲:“今年咱家割多少肉?”父亲的回答似乎永远都是那句“越多越好”,还有那句:“今年多炸点肉丸子。”随后,父亲就开始张罗炸肉丸子了,选料备料一样马虎不得。先把一年来攒下的零碎八角放锅里炒干,在蒜臼子里碾压成细末,然后放细纱布筛一筛,得到的八角粉跟葱姜一起是肉丸子香味的“点睛”佐料。

  拿出角落陈放的磨刀石,“噌噌噌”磨一磨菜刀,父亲将母亲买回来的肉左一刀右一刀,技术娴熟地搭配好肥瘦,咚咚咚一上午,把肉剁成细小的肉末。解女士说,这剁肉可有好多门道,把肉剁得细到何种程度,什么时候放葱、姜,什么时候放八角粉,把肉香勾出来,很值得研究一番。如果在乡村里走一圈,会听到左邻右舍咚咚的剁肉声,或者闻到那香味,心中总会默念一句:“肯定没有我家的好吃。”

  解女士自豪地称,这肉丸子只有肉自然是不行的,既显奢侈,又不能在油炸时自然成形,需要放一样日常的主食:馒头,这是肉丸子松软的关键。经过寒冻的馒头,剥去面皮碾成碎末,根据肉馅的多少酌量放入,就是因为这一小小的技巧,在亲戚自己组织的品尝肉丸子口味排名中,自己家的肉丸子每一年总会拔得头筹。

  岁月流逝,味道不变。炸肉丸子已经不再是只在过年时候做了,后来每逢大小节日、每次远道回家,母亲总是会为解女士炸上几盘肉丸子,这道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菜,渐渐成了她心中“故乡”的代名词。(记者 张磊)

  一碗粉汤饺子,幸福团圆相伴

  又是一年春节时,记忆中的年味,永远都是家的味道。大年初一,家住银川市兴庆区康桥水郡的郑阿姨一大早就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羊肉馅料和凉粉等食材忙碌起来,她要为家人做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粉汤饺子。

  “粉汤饺子,既有饺子又有菜,吃起来有滋有味。”郑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拌馅、和面、擀皮,没一会儿,她手里捏出的一个个如元宝模样的小饺子就“排队站立”在篦子上。

  接下来,就是做粉汤了。木耳、黄花、蒜苗等各种配料被清洗后待用,自制的辣椒面与葱蒜、肉丁混合在油锅内炝爆出香气,再加入秘制的肉汤,填水等待锅开。此刻的凉粉正等待着它的妙用,而另一端的炉灶上,锅里的水煮沸了,已包好的饺子被放入开水中煮。

  “粉汤饺子是一道宁夏特色的小食,有人叫它‘皮条拉石头’,皮条指的其实就是凉粉,这种凉粉是选用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久滚不糊,石头其实就是饺子。”郑阿姨说着,先后将黄花等配料与切块备用的凉粉放入锅中,调放食盐、醋等,捞出饺子淋上汤汁,其味酸辣可口,有发热去寒之功效,特别适合寒冷地区的人们食用。

  传家味道,感受幸福。她说,人到老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一碗每年必吃的粉汤饺子是家的味道,带着爱也带着期盼,把吉利包入馅里,开启对新一年的祈望,是幸福,更是祝福。

  是的,最代表家的味道的,就是那篦子上的一排排饺子。那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家的味道,当一家人围在一起包包饺子、扯扯闲篇儿,才是无比美妙的感受,才是幸福的味道。(记者 李辉)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今日网闻
· 【网媒新春走基层】新闻记者的“别...
· 【网媒新春走基层】营盘台村的新年梦
· 【网媒新春走基层】公路上的一抹亮色
· 《月上贺兰》剧组受邀启程前往德国演出
· 2018银川“欢度新春·一元剧场 ”正...
· 春节假期 阅读引领过年新风尚
· 【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探访银川东...
· 【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孝老爱亲闹...
  图片
上海:中外游客豫园赏灯
回家
选购花卉
琴声送祝福
  民生在线
· 风雪降温又来了 中南部地区道路积雪...
· 银川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咋定?
· 温情列车
· 春节后宁夏空气质量向好
· 说年道节贺新春
· 宁夏新闻网给您拜年啦!
· 12671名环卫工人实现新年“微心愿”
· 春节期间宁夏多数时间最高气温在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工信部网络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1-5029811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