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00后”走上高考大舞台
编者按
6月7日,2018年高考正式开考。
今年,宁夏有69475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其中,绝大部分考生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与80、90后不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00后”考生面对高考更加从容。
对他们来说,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越来越多。
6月7日,固原市参加完高考第一场考试的学生和家长相伴回家。 记者 王洋 党硕 摄
考试结束,学子们鱼贯而出。记者 白茹 摄
6月7日在考点附近送考的爱心摩托车队。记者 周一青 摄
考生:信心十足上考场
6月7日6时30分,记者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考点的大门外看到,11辆公交车依次停泊。因为学生大都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学校决定为在银川九中考点考试的500多名文科考生统一送考。
6时40分,考生邓海洋和妈妈从出租车上下来。3年前,邓海洋从彭阳县考入六盘山中学。今天,他又要从这里走向新的世界。“前两天专门请假,来银川照顾他,希望他能考个好成绩。”邓海洋的妈妈告诉记者。
考生马程来自同心,学习成绩优异,他的目标是复旦大学。“我一定能考上复旦!”马程扬起脸对记者说。
7时,该校10个班的500多名文科考生排着队上了公交车,准备去银川九中考点考试。车启动了,“高考必胜!”车窗内的考生们欢声笑语,车窗外送行的家长满怀希望。
8时,银川九中老师马锐站在考点门口,嘱咐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细心、要认真……“有熟悉的老师在,孩子们心里会感到放松。”马锐说。
9时,在宁夏国家教育考试考务中心里,一片静悄悄,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一块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每个考场的情况:监考老师们开始拆封试卷,学生开始写自己的名字……
记者看到,中宁县中宁中学的一个考场内,仅有一名考生在考试,两位老师在监考。据介绍,今年,我区共有11名残疾考生报名参加高考。根据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要求,按照残疾考生的申请,各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协同残联、盲协、卫生等相关部门人员,联合对提交申请的残疾考生身份及残疾情况进行现场确认,考试院结合残疾考生的残疾程度、考试组织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别为残疾考生提供包括延长考试时间、优先进入考点考场、单独合理安排考场、使用轮椅、佩戴助听器等便利,方便残疾考生参加考试。
织下天罗地网确保高考安全
今年,我区有6500余名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高考的考务及安全保障工作。
为确保实现平安高考的目标,我区强化安全保密,守牢安全底线。全区所有运送试卷的车辆统一配备GPS定位设备,武装押运。试卷交接严格交接清点登记手续,严格落实零报告制度。从试卷进入考区保密室开始,安排了符合条件的人员24小时值守,同时聘请公安或武警人员参与安全保卫,全区所有试卷保密室全部安装高清红外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做到全时有人盯、全程有监控、互相能监督。
全区所有考场还做到了“四个全覆盖”,即远程实时监控和巡查全覆盖、防范无线电信号作弊全覆盖、指纹身份验证全覆盖、考生入场安检全覆盖,为有效防范高科技大规模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区还开展了“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和“打击替考作弊”专项行动,打击和防范高考作弊行为。
此外,6月6日,我区从高校选派的46名驻点巡视员到达各考点学校,对考点的考务培训、试卷流转、考试过程管理及试卷回收等进行全程督查。自治区教育厅则组成五个巡视督查组,分赴有关考区进行考前与考中督查和突发事件处置。(记者 周一青 姜 璐)
相关新闻
实现大学梦的“他途径”
6月7日下午,当许多同龄人正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时,提前拿到大学“入场券”的李亚倩正在银川市兴庆区某托管中心备课,她要通过打工为自己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如果没有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或许我早已奔波在求职的路上,和大学无缘了。”李亚倩笑着说。
2015年,李亚倩的父母从山西来到宁夏谋生,初中毕业的她进入银川能源学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就读。“除学习专业课外,我们还要掌握绘画、舞蹈、钢琴等技能。”对于从小喜欢画画和钢琴的李亚倩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她的兴趣爱好正好吻合,所以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当李亚倩听说可以通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继续进入学校深造,在银川市金凤区某幼儿园实习的她立刻报了名。“父母特别支持我,专门买了辅导书送来。”白天在学校授课的李亚倩,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复习。
李亚倩告诉记者,除了努力复习,平时的积累也很重要。“我喜欢看励志类的书籍,这对写作文很有帮助。上学期间,我每天读英文故事,背英文单词,所以英语考试也轻松搞定。”经过一年的准备,今年4月份,踏实、勤奋的李亚倩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银川能源学院专科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借助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平台,李亚倩所在班级有一半学生考入了大专院校。李亚倩说,经过另一种高考途径,中职生照样可以实现大学梦。(记者 姜 璐 周一青)
贫困学子完美的蜕变之路
6月6日,离高考仅剩一天时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教室里,学生们仍在刻苦学习,做考前最后的冲刺。
“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放松!”高三36班学生田洪福笑着说。
在六盘山高级中学,这些来自南部山区的学子深深知道: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一度,因为家庭困难、办学水平低,不少南部山区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从而走上和父辈一样的道路。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决定:用“跳出山区办山区学校”的思路,在银川市建立一所面向南部山区的扶贫寄宿制学校。
“只有帮助山里娃儿考上大学,才能让更多家庭脱贫。”六盘山高级中学校长金存钰回忆,为了让山区的孩子能够在大城市上得起学,自治区实行了“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免住宿费、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的优惠政策。起初,听到这样“天上掉馅饼儿”的事,许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并未带孩子去招生点报名。“为了让老百姓信任我们,我和教师跑遍了南部山区所有乡村中学,向师生、家长宣传政策。”在他们的再三说服下,2003年,604名学生来到银川,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实行课程改革,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不仅要让山区孩子考上大学,还要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启迪、人格得到完善。”金存钰说,学校开展无教师监考诚信考试,引导学生真诚做人;倡导勤俭节约,减少农村学生的自卑感;施行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让教师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和生活上的指导员。
在优质教学资源的滋润下,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2006年,六盘山高级中学迎来了“开门红”。当年,414名学生考入二本以上高等学校,实现了人生的完美蜕变。
如果没有六盘山高级中学,西吉县什字乡新店村的马世龙或许和父辈一样,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由于家庭困难,马世龙的两个姐姐早早辍学。2006年,听闻六盘山高级中学能为学生提供资助,抱着为家里节省一笔开支念头的马世龙踏进了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校3年时间,几乎不曾出过校门的他勤奋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如今,马世龙已成为新疆克拉玛依市发改委的一名公务员,他的家庭也实现了脱贫目标。
金存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建校至今,这里已经走出了1.7万名大学生。如果一个五口之家培养出一名大学生,若干年后,大学生就可以帮助这个家庭脱贫致富。那么,六盘山高级中学发展的15年里,至少带动了1万多个南部山区的家庭走出贫困,为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助力贫苦地区教育扶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记者 姜 璐 周一青)
人生无缘高考路亦宽
“老师早上好!”
“早上好!自己放下小书包,去洗手……”
6月7日8时,银川市第一幼儿园中七班教室门口,一位老师面带笑容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着孩子们。她,就是杨琼璐老师。
今年是她当幼儿园教师的第17个年头,她带过的孩子中,有一些就要在当天步入高考考场,迎接人生大考。
杨琼璐在1998年迎来她的人生转折点。
当时的杨琼璐,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1998年参加中考,她考了全校总分第一,也因此面对着上中专和上高中考大学的两大选择。在当时,中专类学校提前录取招生而且能统一分配工作。“当时家里只靠当老师的爸爸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他也希望我能当教师,同时早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师范类中专学校。”杨琼璐告诉记者。
2001年,在曾经的同班同学步入高考考场的时候,从宁夏幼师学校毕业的杨琼璐正式成为一名幼儿教师。2012年,她又通过全区公开的四级联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银川市第一幼儿园。
“我很喜欢孩子,每天看到孩子们花儿一样的笑脸,我就想,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教育好。”杨琼璐说。
要做就做到最好!自工作以来,她面对过无数个因入园焦虑而哭闹不止的孩子,拉一个、抱一个、哄一个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无数次因照顾孩子而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顾不上上卫生间。
曾经,一个孩子在园内癫痫病发,抽搐、口吐白沫,而家长却从未向杨琼璐报备过孩子有这一病史。怕孩子出事,杨琼璐拨打急救电话后,流着泪和另外一位老师一起采取急救措施,直到孩子缓过劲来。一次户外活动,一个孩子因为动作不熟练脚受了伤,和家长一起送孩子到医院、垫付医药费,可家长依然觉得是老师不尽责,杨琼璐的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吞。
可无论怎样,杨琼璐都尽心尽力去工作。她的付出,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爱,赢得了所有家长的信任。
“虽然当时我与高考失之交臂曾觉得很遗憾,但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选择。当一名幼儿教师,这是我最热爱的事业。”杨琼璐说。(记者 周一青 王 鼎 文/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