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创客们!
编者按:
6月21日,全国首届创客嘉年华在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脑洞和智慧。再过几个月,全国最大的年度创客聚会将在上海举办。在宁夏,也有这样一群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者,用热情、活力和能力,在创新2.0时代,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创建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核心提示:
2018年,为了将3D打印技术衍生应用于更多领域,推动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宁夏共享集团决定在产业创新中心设置创客工坊。先后花费1500万元购进FDM、SLM、SLA等各类先进3D打印设备,以创意实现、研发孵化、产业应用为定位,聚焦工业领域、文创领域,提供实现创意变成产品的平台,加速实现产品研发孵化,推动产业应用。
经过短短一年发展,如今共享集团的创客工坊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产品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这个由15名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不舍昼夜,在创客工坊那间不到1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畅游宽广而高远的3D打印世界。
张璐:在理工男的世界里玩技术
6月26日,当30岁的张璐在大雨滂沱中撑伞站立在共享集团产业创新中心门外时,让人很难将面前这个亭亭玉立、眉清目秀的女孩,与一支理工男扎堆、以从事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为主的团队联系起来。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她是团队中唯一一名女性。
给一群理工男当领导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张璐笑了:“特别受照顾。”
2011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并在当地工作了一年后,张璐于2012年跳槽来到宁夏共享集团。技术背景,加上与宁夏各高校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基础,以及对项目方向的把控能力,张璐很快脱颖而出。作为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初,创客工坊的成立被提上日程,开始进入调研、购买设备阶段。张璐被抽调至产业创新中心,参与成立创客工坊,彼时整个团队只有她一个人。至2018年六七月份,创客工坊基本明确了应用方向。
在创客工坊的工作间里,有一个玻璃展示柜,摆满了雕塑、零部件等模型,张璐如数家珍,拿起它们,一一给记者介绍每一个模型如何从平面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最后走向市场并不厌其烦地给记者这个技术盲科普压铸、注塑、后处理等名词。此时恰逢一座5层塔建筑模型被打印出来,张璐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具模型是新疆一位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创客工坊在对设计图纸进行3D打印时,发现了一处设计缺陷,立刻反馈给设计师后,及时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如果没有3D打印技术,这个建筑可能就会在盖到这一层才会发现这个失误,但那时已经没办法推倒重来了。这就是3D打印技术的魅力。”张璐的眼里闪着光。
以兴趣为职业,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这是一群具有很强幸福感的年轻人。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未知的。创客们的奇思妙想,不再是脑海里的空想,而是可以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25岁的李志勇是去年3月进入的创客工坊,如今是创客工坊生产经营体的经理。来宁夏之前,他在山西一家国企工作。正是看中3D打印技术的前景,他果断辞职进入宁夏共享集团。整个生产过程中,最让李志勇兴奋的是“后处理”,“凭个人水平,做出客户想要的模样,并且几乎没有完不成的事情,这点特别有成就感。”最难的一次,是他们要对一个6米×3米的巨大造型墙分段打印后,再进行拼接缝隙的处理。李志勇和小伙伴们几乎用了半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完美拼接,他兴奋地发了一条微信:“我们成功了!”那一夜,创客工坊的微信群沸腾了。
在研发工程师杜文强看来,从一无所有到打印成型,创新是一个令人非常愉快的过程。杜文强擅于金属打印,因创新能力出色,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他喜欢钻研那些从没接触过的新技术,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实现工艺的突破,“这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我很享受。”
“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在张璐的团队里,有动手能力级强的大专生,也有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他们各有所长,来自不同领域,只相差几岁的张璐习惯称他们为“孩子们”。正是这些“孩子们”,刷新了张璐对95后的认知,“特别敬业,也特别善于钻研。”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有一个订单,图纸量多达1000多幅,要得又急,最后团队所有的建模人员连续奋战66个小时,如期制作出模型。 与外地其他同行不同,共享集团创客工坊更注重实现创意的过程和质量。“以前从来没有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雕塑,但是我们发现,这是千亿级的市场,前景十分巨大。“在张璐看来,这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每一样东西都跟之前不一样,这种工作带给大家的成长也是其他领域所无法给予的。
对于张璐和她的小伙伴们而言,每天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刻如此令人期待、充满未知,世界像一望无垠的大海,像连绵起伏的山峦,在他们眼前铺展至遥远却可见的未来。(记者 杨晓秋 文/图)
3DP技术在雕塑行业方面的应用。
牙套模具。
拓扑优化机床立柱,曾参加2019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
一体成型的金属葫芦。
使用玉米芯原料打印出的彩色花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