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法治】 【民生周刊·财富】 【民生周刊·教育】 【民生周刊·健康】
年末,各大医院儿科迎来就诊高峰。按说,孩子健健康康的,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可事实上,除了流感这样反反复复易发的疾病,还有这些疾病极易被家长们所忽视。儿科医生提醒,关于孩子看病的这些事儿,必须提高警惕!
新生儿疾病筛查切莫心存侥幸
一般来说,宝宝出生3天左右,父母就要带宝宝去进行疾病筛查,通过采集足底血,经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来确定宝宝是否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
然而,有不少父母心存侥幸,轻视或不愿意做新生儿筛查。“我家孩子白白胖胖的,很健康!”这是新手父母最常说的话。可事实上,很多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宝宝身上并没有任何异常表现。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是苯丙酮尿症筛查,这个疾病的发生率在全国为万分之一。如果宝宝得了苯丙酮尿症,若能在出生1个月内服用一种低或无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一般不会出现智力损害;但如未经处理,95%的患儿智力会呈重度或极重度损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改善,智力会明显变得低下。宁夏妇幼保健院疾病筛查中心主任毛新梅告诉记者,她收治的患者有很多并不知道自己得了苯丙酮尿症,有些人二三十岁以后,出现了精神和神经方面的问题,经过各方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苯丙酮尿症,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俗称“呆小病”)也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重要一项,该病的发生率为万分之五,如果患儿在胎儿时期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出生后其身高和智力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这个病症在新生儿期也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一旦患儿出现眼距宽、塌鼻梁、躯干长、四肢短等临床症状后,即使再经治疗,智力低下也已无法挽回。
先天性听力障碍新生儿出生后也没有明显异常表现,只有通过听力筛查才能早期诊断,在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即出生后12个月以内实现早期干预,便能实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否则患儿将失去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对于所有新生儿来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不能忽视,只需采集两滴足跟血,就能一次性筛查40多种遗传代谢病,让患有这些疾病的患儿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体格和智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毛新梅说,“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生儿疾病筛查,千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而不愿意作筛查。新生儿疾病在筛查后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患儿才有可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一个好消息是,在宁夏许多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由政府埋单。宁夏高度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工作,从2010年实施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惠民政策,免费对农村新生儿开展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听力障碍三种疾病筛查以来,自治区政府连续8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免费新生儿多种疾病筛查受益面,目前,在宁夏出生的所有新生儿都可免费筛查48种遗传代谢疾病。
自治区政府还不断加大对确诊患儿的救助力度,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苯丙酮尿症的治疗费用被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统筹范围,替代食品、门诊检验等费用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包干,对医保报销费用剩余35%纳入应急救助范围;对于确诊的其他遗传代谢病,也纳入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出生缺陷(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范围,提供1000元到1万元的救助;对于先天性听力低下患儿,纳入残联项目,免费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开展语言康复训练。
新生儿黄疸可大可小 宝宝变“小黄人”需警惕
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宝宝的常见病,由于它不痛不痒,大部分表象仅为皮肤发黄,以至于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黄疸并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在家长的轻视下,有些得了黄疸的宝宝遭遇了生命危险。
近日,家住内蒙古的弓女士一家将出生不到一周的宝宝送到宁夏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原来,当弓女士在内蒙古一家医院生下宝宝时,已查出黄疸,当时家里人并没有在意,回家后,宝宝皮肤越来越黄,状况越来越差,整天不喝奶,并且嗜睡。父母这下慌了神,再次抱着孩子上医院,宝宝却被查出血清间接胆红素已经超过487μmol/L。医生告诉他们,孩子需立即换血治疗,否则会出现胆红素脑病、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几率大大增加,后果不堪设想。
心急如焚的弓女士一家立即连夜驱车赶往银川,将孩子送至宁夏人民医院治疗。经过医生们周密研讨,设置了换血治疗方案,严格计算采血、输血量,严格监测宝宝生命体征,每10分钟记录一次,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整整2个小时,医生为宝宝周身换血2遍,宝宝才转危为安。
“80%的足月新生儿都会发生黄疸。但黄疸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而病理性黄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叫做胆红素脑病,它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大脑,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形,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 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张玉真表示,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认真及时检查,不能凭感觉,更不能轻视、忽视,免得给宝宝留下终身遗憾。
张玉真表示,预防新生儿黄疸,在孩子出生后应尽早给宝宝喂奶,促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此外,多晒太阳也有利于新生儿黄疸及早退去。但总体而言,孩子出生后,如果发现新生儿黄疸,必须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变化,及时监测胆红素变化,以免病情恶化。
不该得的病:误食药物致宝宝丧命
孩子生病有时候像是“天灾”,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可有些“病”,却是“人祸”,由于家长监护不力,让孩子身陷危险。
日前,一位1岁10个月男孩因误食双嘧达莫(一种防止血栓形成的慢性病常用药)被送进了宁夏妇幼保健院(宁夏儿童医院)。
这本是孩子父亲服用的药品,然而事发当日,家长吃完药后,并没有及时把药品收起来。由于这种药外面包裹着一层糖衣,颜色非常亮眼,入口也甜,孩子认为是糖果,抓起来就塞进了嘴里,一下子吃了19片。
等家人发现后将孩子送进医院时,孩子的小脸已经发青,呼吸困难。
“孩子送来时已经为时已晚,在转诊途中,孩子的心跳就突然停了,随车医疗组就地实施心肺复苏和其他抢救措施。送来后,我们为给孩子争取一线生机,用上了所有的生命支持手段,医护人员彻夜无眠地守在孩子身边,但由于孩子脑缺氧时间太长,很快就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和脑功能衰竭。” 该院儿童重症科主任张军红说。得知这个结果后,守在监护室外面的父母哭红了眼睛,他们悲痛欲绝,可已然是回天无术。
没想到,几天后,又有一位孩童因误食药物被送进该院重症监护室。这次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误吞了地芬诺酯片。
一听这个药名,张军红心头骤然紧张起来:此药的毒副作用比双嘧达莫还要大,有神经抑制作用和自主呼吸抑制的作用,孩子误吞后可能导致猝死。
幸运的是,在张军红团队的积极努力下,通过静脉注射特效解毒药,孩子的意识恢复了,随后医生迅速采取盐水洗胃、导泻、补液促药物排泄、吸氧,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3天后,小女孩的脏器功能没有损害,健康出院。
一周之内连续抢救了2个误吞药品的孩子,这让张军红十分忧虑:“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家长平时应该加强对孩子日常活动的监护,要注意将药物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别因一时疏忽酿成大错。”
专家提醒,预防孩子误服药物,首先家长要把药物分门别类放好,成人药物和孩子药物分开放,不要跟食品放在一起,尽量放在高处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其次,成人服药时尽量不要当孩子的面,服药后放置药物时尽量避免让孩子看见。平时要多教育孩子,告诉孩子药物与糖果的区别,用药瓶、药盒装着的东西千万不要让孩子自己拿来吃。(雪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