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的理论宣讲模式往往会让群众感到疲劳,不爱听、不愿听。看看平罗县如何做——
怎么讲群众才爱听
明确宣讲目的,解决“讲给谁听”的问题
“听得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是近几年理论宣讲的主打模式,这样的讲课方式往往会让受众感到疲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平罗县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大胆提出了“1+1”微宣讲的概念。
所谓“1+1”微宣讲,就是1名平罗县委党校专业讲师带1名基层微宣讲员开展宣讲的模式,主要是专家讲理论,基层宣讲员讲专题。根据受众不同,宣讲员开展分众化宣讲,以此提升整个小分队的理论水平和宣讲节奏,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浸入群众心田,从而使基层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富有生命力。
明确宣讲内容:注重用“小菜单”体现“大主题”
“1+1”微宣讲注重把宣讲主题和宣讲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题目,形成内容全面、特色明显的系列“菜单”。
“主菜单”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意义、重大观点和重大部署等而定。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多个宣讲课题,比如在乡镇主讲乡村振兴战略;在公检法司等部门则倾向于依法治国的意义、重要举措等。
“招牌菜”注意紧扣民生改革热点。根据群众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医疗等改革尤为关注的实际,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宣讲重点,设计了一批与群众所思所盼无缝“对接”的话题。比如实现乡村振兴乡镇该怎么做、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和医疗又指明了什么方向等,把热点难点和百姓关心的重点做成党的十九大宣讲的“招牌菜”。
“口味菜”贴近受众个性需求。微宣讲突出“分众化”特色,注意根据不同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比如老百姓关注的“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下功夫读报告、查资料、找案例、写讲稿,形成一篇篇可供选择的宣讲报告。
明确宣讲人员:注重用“小角色”组建“大队伍”
通过第一届、第二届微宣讲大赛以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基层宣讲骨干的推荐选拔活动,让一批微宣讲员脱颖而出。
立足“草根”,让“小角色”成为宣讲“主力军”。坚持面向基层群众,从普通党员、道德模范、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能手、乡土文艺骨干中挑选宣讲人才,通过至少2轮的宣讲大比拼,确定基层宣讲员。
整合资源,让“小角色”成为宣讲“轻骑兵”。在统一组建宣讲团的基础上,注意根据宣讲的话题和宣讲人员的特长,把擅长同一领域同一专业的人才组合在一起,由党校1名老师带1名基层宣讲员组成宣讲小分队,分为农业农村、教育卫生、民生、环保、司法等5支队伍,使小分队成为方便快捷、灵活出击的“轻骑兵”。
加强培训,让“小角色”成为宣讲“新能手”。针对基层宣讲员理论水平不高、对政策掌握不多等问题,集中选派县委党校专业讲师,对基层宣讲员进行专题辅导培训,把他们从宣讲“新手”转变为宣讲“能手”。
明确宣讲方法:注重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
如何让基层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平罗县在开展“1+1”微宣讲过程中,有效运用了一些宣讲“微技巧”解决了这一难题。
用“小环境”说明“大形势”。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宣讲员联系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结合区情、县情,从细微处着手。比如,在企业进行宣讲时,针对环保督查整改等问题,宣讲员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听众感同身受,真正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大政策与自己关系不大”的认识,注意用老百姓身边事例来阐释党的理论观点和改革举措。比如,审计局干部张丽在讲“作风效能建设”的时候,注重选取身边事例,通过本单位周雪峰对待审计工作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用“身边人”说明“大责任”。针对干部群众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解不深不透,宣讲员深入挖掘基层群众身边的典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解读共产党人的初心、责任与担当。
用“活典型”说明“大道理”。针对干部群众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通过观看专题片《白琴之歌》、眉户剧《珍贵的陪嫁》以及邀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白琴现场讲述她背着爷爷奶奶出嫁的故事等,让干部群众在寓教于学中明白“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真义。
“1+1”微宣讲模式立足基层工作,源于基层实践,成于基层工作创新,自开展以来,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主导,以先进模范事迹和感人故事为题材,拓展宣讲的内涵,受众普遍反映这样的宣讲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600余场次,其中“1+1”微宣讲300场次,受众5万余人。(谢 丽 作者单位:平罗县委宣传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