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前,想清楚,是否了解这份保障?是否能够负担得起这份保障?
买了保险之后,无论是退保还是要理赔,准备好材料,走正规渠道,有纠纷,合法理性维权。
万一不幸被骗,报警。
保险条款规定了保险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购买保险时,消费者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对于不清楚的条款应要求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履行说明义务,甚至要咨询专业人士,确保心中有数。
尤其是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对能够获得保险金意义重大,消费者更要加倍关注,明确保险“保什么”和“不保什么”,充分享受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
低息贷款型诈骗
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疫情期间,您缺钱吗?xx金融给您授信1万,申请后马上到账。”随着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资金紧张,一些诈骗团伙开始趁火打劫。他们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授信数万额度。但要拿到这些额度,需要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费用几百上千元,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缴纳费用后再无音讯。
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风险提示(四)
利用“疫情贷款”诈骗
“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投资理财型诈骗
利用“区块链”概念诈骗,“疫情期间也有高回报”。
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利用指导基金、股票、期货等投资诈骗。
“宅在家里也能理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风险提示(五)
“受疫情影响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
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
“最新最全的防疫物资马上到货”。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非法集资型诈骗
利用为疫区捐款诈骗。
“您想为疫区贡献一份力量吗?”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
利用感染者亲属众筹“医药费”诈骗。
“您愿意为感染者家属捐献一份爱心吗?”不法分子以孩子或亲属突然高烧、已被隔离医治为由,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医药费”、“住院费”等,骗取受害人钱财。
利用“销售返利”诈骗。
“购买防疫物资还能赚钱”。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缺,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新冠肺炎的恐慌心理,除谎称可以代购代销“口罩”、“消毒液”、“特效药”等物资,还向购买者承诺可以“积分返利”,甚至“加盟获利”,骗取受害人钱财。
疫情当前,谨防诈骗
巩固自身心理防线。及时通过电视台、主流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最新防疫举措,明辨、拒绝各类谣言。
谨慎稳妥办理相关事宜。认准正规平台或渠道购买防护用品、办理票务“退改签”或捐赠抗疫资金物资,在实施相应转账、汇款前,要再三确认对方账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及时核辨信息真伪。对不能确定真伪的信息,务必直接联系有关单位、个人或向多个亲友、同事印证。
任何时候,均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不向陌生人或陌生网站透露身份证件及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金融信息,也不点击不明短信中的网页链接。
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风险提示(八)
切勿轻信陌生电话,接到类似电话需及时挂断或主动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咨询电话进行核实。
切勿轻信未经认证的软件市场,或是论坛、短信里的下载链接、微信里的二维码链接,不要随意点击。
在遭遇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后,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风险提示(九)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存款单等重要证件、凭证及相关信息,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手机动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务必认清官方平台和正规渠道,若遇到航班、车次取消,网购物品断货,旅行合同取消等事项,应拨打航空公司、铁路部门、购物平台及旅行社的官方电话进行核实,不直接拨打短信中的电话号码、不点击短信中的不明链接、不扫描他人提供的不明二维码。
不要轻易转账,在转账汇款时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及账号、账户名称等关键信息,不向身份不明的第三人转账。若经核实后,确有需要转账汇款,请务必保管好转账凭证,及时跟进款项进度。
遭遇电信诈骗或发现电信诈骗线索,应当第一时间拨打110报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