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法治】 【民生周刊·财富】 【民生周刊·教育】 【民生周刊·健康】
刘雅轩(右)老人学习智能手机应用技巧。
拐杖、保温杯、老花镜、笔记本,外加人手一部手机,这是宁夏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应用班课堂上的场景。学员中有的退休不久,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年龄有差距,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一致的。
“微信红包是200元以内、转账是每天20万元以内,如果你向特定好友发红包就别在微信群里发了。”讲台上,老师苏伟宁耐心地讲解智能手机操作的步骤和功能,不厌其烦地回答学员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找不到保存的照片?发错了怎么撤回?……
这些“问题”对于今天大部分年轻人而言谈不上是问题,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却是互联网时代下一道迎面而来的时代“屏障”。
“要学,一定要学。现在有手机多方便啊,我们年龄大了,但心不能老,必须紧跟时代潮流。”73岁的李雪环一脸兴奋地向记者诉说自己上智能手机课的感受,态度斩钉截铁。她住在银川市兴庆区南门附近,虽然每周上课需要提前两小时出门,但热情很高。
“不学赶不上趟喽,现在人人都用手机,还是会用方便些,我喜欢这些新事物。”78岁的刘雅轩老人是摄影爱好者,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让他心里痒痒,不仅和儿女联系更方便,也能和摄影圈的朋友切磋摄影技巧。
苏伟宁的手机使用教程分为16个模块,从红包转账到手机买电、医院挂号再到滴滴打车、网上购物,几乎包涵了手机的所有日常功能。每堂课后,他给学员们留的作业也颇为有趣,用打车软件叫一次车、点一份外卖、在网上买一件东西,不懂之处下节课再向老师提问。
同一时间的不同教室,宁夏医科大学退休教师胡向莲给学员们讲授产妇分娩前的注意事项,与智能手机班不同的是,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班的学员全部为女性,学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准奶奶和准姥姥,为儿媳或女儿即将到来的妊娠做准备。“过去的育儿观念有些是错的,我来这上课是为了改改老观念,现在讲究科学喂养,学新知识总是让人能进步。”班长王文松69岁,曾经产妇坐月子穿得厚、不洗澡似乎已成为惯例,通过学习她的观念也与时俱进。
宁夏老年大学新校区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址建设面积达3万平方米,扩展的教学面积使得更多的课程得以施展。今年上半年,在搬入新校址之前,学校向学员们征求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最终,电脑短培、智能手机、绘声绘影、老年护理、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课程向学员们开放,8月网上报名开放时,10分钟便报满了3000个名额。
据宁夏老年大学服务中心主任王经文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宁夏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3.34万,占总人口的13.7%。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长,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为了与时俱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一些传统课程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度就很高,他们渴望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交流、消费、娱乐,这是值得鼓励的。此外,二胎开放后孩子多了,怎样科学养育也是个新问题。我们顺势而为,在传统的书法绘画班、合唱班、文学班之外,根据学员的需要开设了一批既符合老年人年龄特点又贴合时代‘脉搏’的课程,很受学员欢迎。”王经文说。(记者 张贺 文/图)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书法班的学员正在上课。
“没想到退休几年,又重拾起兴趣爱好。”银川市阅海万家C区居民苏洁笑着说。
翻看苏洁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面写满了日程安排:模特课、合唱课、音乐课……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以前工作忙,想唱歌的愿望没实现,这下好了,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既丰富生活,又陶冶情操。”最让苏洁满意的是上课的地点就在家门口,方便又省时。
提及创办老年大学的初衷,阅海万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少峰解释,阅海万家社区人口多,2018年,社区决定创办社区老年大学,让大家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年大学副校长牛安成说,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区将会所3楼腾出来,作为教学场所;一些曾从事声乐、舞蹈职业的退休人员主动请缨,担任教师。
“第一期开学,招了300多名学生。”牛安成说,根据退休人员的不同需求,他们又增设书法、插花、柔力球等20多门课程,目前学校有在校生1400多名、教师21名。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管理规范,他们还聘请第三方机构,负责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工作,为老年大学建立起完整的课程、教学、招生、活动体系,深受居民好评。
11月25日上午,阅海万家会所3楼走廊里,歌声欢笑不断。
当天,书法、插画、舞蹈、声乐四门课的教室里坐满了前来上课的学员。
作为社区老年大学的第一批学员,63岁的白增瑜见证了不少感人故事。
“有个老姐姐,夫妻关系不融洽,还患有轻度抑郁症。后来到老年大学唱歌,和我们一起聊天,人也开朗了起来,抑郁症也好啦!”
“插花班经费有限,只能用仿真花上课。某中学负责人得知情况,带我们去校园参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临别前,还送我们一批真花。”
“部分学员义务承担社区文明劝导员,对乱扔烟头、遛狗不牵绳等现象,进行劝导。”
教学之余,老年大学还组织学员开展“期末成果展示会”“才艺展示年文化节”等活动,让老年大学成为深受辖区老年人喜爱的精神乐园。
“不过我们还有个小愿望。”牛安成说,目前老年大学仅有5间教室,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以模特班为例,我们的场地只能供200多名学员上课,但实际模特班的报名人数已达到400多人。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协调一些就近的场地,帮助大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记者 姜璐 文/图)
让“老有所学”成常态
近日,笔者所住的小区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30多名老年人正在老年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剪纸、画画。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接受规范系统的“老年教育”,今年8月底,银川市金凤区5所老年大学分校分别在湖畔嘉苑社区等5个社区正式成立,让老年人无需离开居住地就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被学员们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大学”。
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的幸福早已不是吃好穿好那么简单,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人过四十不学艺”早已成为历史,“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下老年人的普遍心态。据笔者了解,虽然各地老年大学已在扩招,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每到老年大学开学季,很多老年班报名非常火爆,“一座难求”现象很普遍。
学习可以滋养心灵,帮助老人们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更新文化,还可以结交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让生活变得充实。老年人热衷上“大学”并不在于能够学到多少新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社交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进而达到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的目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降低了老年大学的准入门槛和学员参与成本,更加便民、利民。同时,“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学员大都来自同一个社区,彼此之间相对熟悉,有更多的社会联结纽带,有助于促进其社会交往。
如何让老年人享有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社会课题。“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无疑是一种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场地、师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让老年大学不再“一座难求”,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李志廷)
相关链接